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江西苏区的革命力量,调集数十万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采取“碉堡围困”、“经济封锁”、“保甲连坐”等手段,企图将留守苏区的红军全部围歼。
当时,坚持在中央苏区的3万多红军和地方武装未能及时实行战略转变,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和赣南省委机关被敌人围困在于都南部的狭小地区。仅仅两个多月,在激烈战斗中红军只剩下5000余人,中央分局除了能与赣南省直接联系外,与其他根据地大都失去联系。遵义会议后,中央分局按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电报指示,召集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战略战术,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到江西边境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突围时机过迟,敌人在根据地外已构筑了几层包围圈,向湘南、粤赣、闽西、皖南、鄂东突围的红军部队,有的被打散,有的受到很大损失才冲出敌军包围。项英在向党中央电告了部队突围情况后,埋掉了电台,于1935年3月上旬,与陈毅等率领坚守在仁风山地区的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分路向南突围。经过浴血奋战,冲破了敌人设下道道封锁线,到达赣粤边境的油山地区,与李乐天、杨尚奎领导的赣粤边特委和当地红军游击队会合。在战斗中,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委阮啸仙英勇牺牲,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受伤被俘,不久被敌人杀害。
各路红军部队突围以后,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在深山密林中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赣粤边游击根据地是南方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是中共中央分局和苏维埃政府中央办事处坚持斗争的地方。它包括油山、北山、信(丰)(南)康赣(县)、南山、上(犹)崇(义)等5个小块游击区。湘赣边界的三年游击战争主要在武功山区进行,活动地区主要在棋盘山区、太平山区、铁镜山区、九陇山区。闽赣边界的三年游击战争主要活动地区是闽北游击区、抚东游击区、闽东游击区、闽西北游击区以及(长)汀瑞(金)游击区。湘鄂赣边的三年游击战争主要活动地区是平(江)修(水)铜(鼓)边区、修(水)铜(鼓)宜(丰)奉(新)边区、浏(阳)宜(丰)万(载)边区、修(水)武(宁)崇(阳)通(山)边区、湘鄂边区以及永修地区。皖浙赣边的三年游击战争主要活动地区是婺源的鄣公山区,赣东北的磨盘山区、赣北的武山地区以及贵(池)秋(浦)东(流)太(平)石(埭)等地区。
上述6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同时保存一批革命的骨干力量,成为党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