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深秋,肩负“南湖使命”,毛泽东踏上了到江西的路。从此.这位伟人与江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片闪耀革命光辉的土地上,安源,成为毛泽东开拓的第一块“处女地”。
11月中旬,在株(州)萍(乡)铁道线上。
四野空旷,偶尔几列载煤的货午呼啸而过。旋即,一条望不到尽头的铁轨上闪现出一位年轻的赶路人。
他,就是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
安源是萍乡县一个有40年历史的煤矿。自1898年清政府开采以来,官僚买办和德国、日本的资本家在这块“黑金”宝地留下了一部残酷剥削与压迫的历史,1.7万路矿工人过着地狱一般黑暗无光的生活。党的一大确定了工人运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毛泽东就选择了安源作为他深入无产者中间解剖的第一个“麻雀”。
在那时,共产党的活动是“非法”的。这个刚诞生的党,初期只有几十名党员。党的缔造者在工农巾宣传真理,还必须靠两条腿奔波。
数日兼程,毛泽东确实很累了。
坎坷的路上,每踏一步,都扬起黑色的尘灰。
毛泽东行装简朴,他身着长衫,挟着一把红漆雨伞,—副“先生”的模样。
夜幕初临,行走了—天的毛泽东眼前出现厂点点灯火,矿区那种特有的煤烟气味和混杂声也随风阵阵飘来。
估算一下路程.毛泽东心想:安源到了。
这是—个陌生的地方。除了“沾亲带故”的毛紫云之外,他谁也不认识。
“老乡”,毛泽东凑近一个过路的工人询问:“毛紫云家住在哪里?”
说来也巧,被问的人名叫张竹林,正好是毛紫云家的挑夫。毛紫云在这一带还颇有名气,是西干巷的段长。
“就在这里,我带你去吧。张竹林说得爽快。
“听口音,你是湘潭人吧?”
“是的”张竹林说。
“那我们还是同乡呢.”毛泽东有些喜出望外。
毛紫云也是毛泽东的老乡。他来安源,利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的身份作掩护.避免了不少麻烦。
这样,毛泽东住进了安源八井方44号毛紫云的家中。毛紫云开口闭口“润之先生”,十分客气。加之“先生”待人随和,所以倍受人们尊重。
毛泽东提出要去矿井“参观”。毛紫云把张竹林喊来,要他作向导。
毛泽东换了一身青布衣裤。他与张竹林各提一盏油灯猫着腰爬进了矿洞口。
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一片黑暗。倘若小小的油灯熄灭,死神将触手可摸。
毛泽东第—次体验到了煤矿工人的生活。
越来越潮湿,通道越来越狭窄。“润之先生”,张林竹说;“就看到这里吧,再往前走有塌方的危险。”
毛泽东瞧了瞧从身旁背着煤艰难爬行的工人说:“工友们天天在这里做工都不怕,我看看还有什么好怕的。”
毛泽东在—位工人引导下,来到工人最集中,环境最恶劣,危险最大的采煤掌子面。
透过闪烁的油灯,毛泽东看到了奴隶般的“煤黑子”:一个个赤身裸体,瘦骨嶙峋,身上沽满了煤灰,汗水似一条条小溪,从头往下流.有的弯腰曲背紧贴着煤壁,有的匍匐在石头和煤块中间……
毛泽东关切地问一位工友;“你们为什么不穿衣服呀?”
“穿什么衣服哟”,那位工友一声叹息:“劳工三尺布,又当帽子又当裤。在井底我们用这块布当包头和矿帽,出井围在厂身当遮羞布。”
一位工友见这位“先生”模样的陌生人下井,感到新鲜,忙问:“你是干什么的。”
“我叫毛润之。”
张竹林补充一句:“他是教书的先生,到井里参观。”
工友们听说“先生”下井,对他们又和蔼可亲,于是一个个放下手上的活,凑到毛泽东的周围。
“你们这样在井下一天干多长时间?”:毛泽东问。
“天没亮下井,天黑下上去,少说有12个小时。”
“一天能挣几个钱?”毛泽东又问。
“8个毫子。这点钱只够吃猪狗食。”
工友们怒不可遏,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我们像牛马一样干活,还经常挨洋人、把头的皮鞭子。”
“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命苦呀”……
“不是命苦”,毛泽东拍着—位老人的肩说:“受苦不是命里注定的,而是洋人、老板、把头剥削我们。”
“剥削?”工人们对这个词还很陌生。
“对”。毛泽东解释:“比方说,你们一个人一天挖30筐煤,卖掉后,洋人、老板和工头都把钱拿走下,只给你们不到半筐煤的钱。这就是剥削。”
工友们头一回听到这种说法,感到很新奇又很有道理。
“他们不劳动,为什么能吃好的、穿好的呢?”毛泽东进一步启发说,“就是因为剥削了工人的挖煤钱。”
工友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
“毛先生,我们的苦命能改变?”
“能啊”,毛泽东把拳头握紧,“只要工友们团结起来。”
“团结?”工人们还不理解。
“对,团结。比如说吧,路上有一颗小右子,老板一脚就可以把它踢到边上去。但如果把许多小石子掺进石灰,粘成一块大石头,就会像磐石,不要说小老板,就是大老板、洋人也搬不动了。只要我们捏成团,就比大石头更难对付了。”一席话,既生动,又深入浅出,工友们顿时豁然开朗。
离开西平巷,毛泽东又来到东平巷。
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毛泽东在井底下呆了6个小时。
傍晚时分,毛泽东又来到“工人餐宿处”。
这是—排排鸽子笼似的小房。房间里面挤放着一行行三层木床。床上臭虫成堆,气味熏人。
就是这样的小房间,平均要住上80个工人。
毛泽东爬上三层床,揭起油渣似的破被。
打开饭盒,又亲口尝了工人们吃的霉米饭。
一天观闻,毛泽东目睹了工人的深重苦难……
安源,似一堆一燃即着的干柴;工人的愤怒情绪—触即发。
回到长沙后,毛泽东同已经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商定,由劳工会评议员张理全利用朋友的关系,以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与安源工人通信,井寄送各种进步报刊。
之后,《工人周刊》、《劳工周刊》等经常出现在矿区附近的墙壁上,各地工人运动的消息在路矿工人中逐渐传播开来。1921年12月,李立三留法回国,被党中央派至湖南工作。
毛泽东、李立三、宋友生从长沙乘火车同往安源。
火车鸣着长笛,驶入安源站。
毛泽东等人挤出人群,来到安源街市。
“就住在这里吧。”毛泽东说:“这里什么情况都能了解到。”一行3人住进了安源老后街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店。
在这里投宿的,尽是些逃荒谋生、挑脚炭糊口的苦劳力。
白天,他们深入各处访问工人,晚上约—些工人到饭店里座谈。毛泽东对围坐在小方桌旁的工人们问寒问暖,十分亲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家庭等情况,并由浅入深地讲述革命道理:
矿是资本家开的吗?
煤是资本家挖的吗?
不是,全是我们工人!工友们流汗出力,创造财富,却—无所有,这合理吗?
毛泽东提出一个个问题。
什么都不要怕,只要工友们团结一心,什么人翻地覆的事都能做出来。五四运动,各地工人举行大罢工,反对二十一条,反对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不是都打倒了吗?……
毛泽东提议,以解除工人所受阶级压迫与痛苦为宗旨,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把路矿两局全体工人团结起来,并当即商定由李立三常驻安源指导一切。
毛泽东对李立三说,安源工人众多,受到种种残酷剥削和压迫,生活特别痛苦,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起来的地方。但是,由于反动统治势力的强大和社会环境的黑暗,要开展革命工作并不容易.应当充分利用.切合法的手段,取得合法地位,站住脚跟,和工人群众接近,发现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尽快地把他们训练和组织起来,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工人的核心。
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先办夜校,启发工人的觉悟,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的意见,李立三创办了安源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有学员60余人.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上的教育以及实际斗争的考验,吸收了李涤生、周镜泉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有党员6人,李立三任书记。
同年5月l日,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次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宣告工人俱乐部的成立。
李立三任俱乐部主任,朱少连任副主任。
这堆干柴里投下的火种,开始熊熊燃烧。
一天,毛泽东在长沙看到火车上有安源工人贴的“打倒军阀!”、“共产党万岁”等标语。他认为,工人运动如不讲斗争策略,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922年5月,毛泽东又一次到安源巡视指导工作。当俱乐部主任李立三和工人代表向毛泽东汇报了“五一”节矿工们冒雨游行,高呼口号,群情振奋的情况时,毛泽东高兴地说:“很好!很好!工人们觉悟提高得真快啊!”
他又关切地问:“都喊了些什么口号呢?”
在坐的几名工人代表抢着回答说,游行时人们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资本家!”、“共产党万岁!”
毛泽东听了笑笑说:“你们的胆子不小哇!连共产党也喊出去了。你们不怕抓去砍脑壳!”
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工人高声说:“我们干革命不怕死!”
“很好”,毛泽东赞许地说:“要革命,就不能怕流血。但是,血要流得有价值,不能白流啊!干革命要胆大又要稳当。军阀、资本家是要打倒的,不过要一步步来,不能性急。共产主义社会是书报上常常说起的,是公开了的,但共产党如今还是秘密的,不能公开喊出去.”毛泽东用手势作比喻,“这好比砌房子,现在刚刚打基础,等把房子砌好了,才可以把门大大地打开。现在就把共产党喊出去,要是反动派向你们要共产党怎么办?”
一席话,给工人们很大启发。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斗争,安源党组织开始注意斗争策略。
党组织的活动,引起了路矿当局的警觉,他们密谋取缔工会,训令俱乐部自行停闭。同时又拖欠工人几个月的工资,加紧压榨工人的血汗。工人们实在忍无可忍,纷纷要求起来与反动当局斗争。
1922年9月初的一个深夜,安源山麓牛角坡的一问小平房里灯光通明,毛泽东又一次到安源。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召开安源党支部会议。
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各地工人运动的大好形势,同时认真听取了安源路矿工运进展情况的详细汇报。
此时李立三正在长沙组织泥木工会,改由支部委员蒋先云汇报工作。
毛泽东听着不时点头称好。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双手捏紧拳头,坚定而又沉着地说;从目前安源的实际情况来看,举行罢工斗争的条件已经成熟。要使反动当局让步,非罢工不可。但在罢工斗争中胆子要大,心要细,要有勇有谋,有勇无谋就会站不住脚。罢工必须运用“哀兵必胜”的道理,要提出“哀而动人”的口号……
党支部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决定立即着手组织路矿两局全体工人一致罢工,以争得俱乐郡的合法权利,减轻工人们所受的压迫和痛苦。
9月9日,李立三赶回安源。
9月11日,刘少奇受中共湘区委员会指派也来到安源,加强对罢工斗争的领导。
毛泽东从长沙致信党支部书记李立三,对“哀而动人”这一策略再次做了解释,说:“这样既可以动员全体工人坚决地同资本家开展义无反顾的斗争,同时又可以争取社会上绝大多数的同情,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他强调,罢工胜利的条件首先要将绝大数工人充分发动,严密地组织起来,防止敌人分裂工人队伍。只有靠全体工人坚固的团纬和坚强的斗志,敌人才会退让。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要求,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研究制定下周密的大罢工计划。成立了罢工指挥部,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为俱乐部全权代表,驻部应付一切。同时,起草了《罢工宣言》,提出了十七项条件。其他各项准备工作也都在加紧进行。
9月14日零点,震撼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始。
安源山下汽笛怒吼,工人们高举着斧头、手镐,像潮水般涌出井口,涌出工房,呼喊“罢工!罢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同路矿当局进行斗争。
罢工宣言中提出“我们要活命,我们要吃饭”、“我们于死中求活,迫不得已以罢工为最后手段”、“我们要求的条件是正当的.我们死也要达到目的”。《宣言》的每句言词无不入情动心。
俱乐部以“萍矿全体工人”的名义致电汉冶萍公司,申明罢工的理由和复工条件,并将罢工宣言邮寄全国各报馆,吁请各界声援。
长沙、上海、北京等地的报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安源大罢工的报道。 一时,安源大罢工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声援。
路矿当局玩弄种种手法破坏罢工,当地反动政府派出军队成立戒严司令部,伺机进行武力镇压。但由于罢工斗争有党的坚强领导,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哀而动人”的斗争策略,加上工人们团结和严守纪律,到9月18日,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要求,从而取得了大罢工斗争的胜利。
罢工胜利后,17000多工人聚集在安源大操场,庆祝罢工胜利。工人高呼:“劳工万岁!”
刘少奇、朱少连当时在总结这次大罢工时写道;“这次大罢工,共计罢工5天,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工友很能服从命令,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而仅有的事。”工人俱乐部成员由700人猛增至12009余人。
1923年初,正当安源工人运动蓬勃向前发展的时候,京汉铁路二七惨案发生。随后,除广东和湖南外,各地工会陆续遭到封闭或解散,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安源工人运动向何处去?
在这严峻时刻,俱乐部通知工人代表:“长沙来人了,晚上在俱乐部听报告。
夜幕降临后,代表们急匆匆地赶到俱乐部。当大家正在猜测着长沙来人是谁的时候,只见毛泽东身穿一件浅蓝色的布长衫,微笑着走上讲台。
毛泽东向代表们分析了二七惨案后的国内形势,要求工人们加强团结,提高警惕,好好?;すと司憷植俊?/font>
他说,在全国工运低潮中,应采取“弯弓待发”之势,由进攻转为退守,退守中竭力团结内部,密切注视敌人的动态.加强防范,随时准备决死的反抗,安源党组织坚决执行了毛泽东制定的“弯弓待发”的策略,领导工人进行了—系列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当路矿当局再次密谋解散工人俱乐部时,俱乐部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派代表找矿局谈判,严词指明。如果局方请军队解散工人俱乐部,势必引起工人再度罢工,整个矿区将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在工人中进行动员,作好?;ぞ憷植康淖晕雷急浮U庋褪箍缶窒萦诒欢?,不敢轻举妄动。
工人俱乐部还通过合法的斗争,增加了工人的工资,并迫使矿局每月津贴工会教育经费1000元。俱乐部用这笔经费设立了7所工人学校,5个读书处和1个图书馆,建起了能容纳2000人的大讲演厅。
在全国工运低潮中,安源工人俱乐部不仅“巍然独存”,而且取得了新的胜利和进展。安源成为当时全党聚集和保存干部的堡垒,培养人才的学校,创造经验,指导工人运动的基地。
安源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
70年苍桑,安源人民依然传诵着当年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直到一九二一年,忽然雾散见青天。
有个能人毛润之,打从湖南来安源。
他和工友把话谈.解除苦难不为难。
提议要给办工会,劳动工界结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