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是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它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
道德讲堂是中央文明委推广“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惠民利民创新之举”。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升全社会公民文明素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
知行合一,是“道德讲堂”贯穿始终的原则与目标。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其本质就是实现群众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践履相统一,实现“知行合一”。
“道德讲堂”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在于处处都可以开展。“道德讲堂”,就是利用市民学校、小巷论坛、新市民夜校、车间、广场、职工宿舍等阵地,把“讲堂”办到群众的“家门口”,便于群众进“讲堂”。同时,“道德讲堂”的开展还有效利用了电视、电台、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新手段。
“道德讲堂”的主要形式,是“身边人讲身边事”。显而易见,“道德讲堂”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每一个群众、每一个市民,就是我们的“身边人”。纵观整个“道德讲堂”发 展的模式和脉络,它用合理的布局、多元的载体吸引人,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分别建设机关、企业、行业、社区、村镇、学校、新市民等7大类讲堂,分类施教、有的放矢。在活动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教育形式的互动化,构成了平等对话关系,从而促进公民道德的交流与融合。
“道德讲堂”以关注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核心,使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达到“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的教育目的,也为“道德讲堂”的长期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通过“道德讲堂”的学习,我收获很多。
第一,通过学习,系统了解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深刻理解了开展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公民。
第二,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第三,通过学习,更加认识到党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热爱党史工作,树立起搞好党史工作的信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党史部门的地位日益突出,党史工作愈显重要,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党史部门的工作者和研究者需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立志在本岗位多为党史工作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征研三处---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