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是阶级和国家政权出现之后才产生的,是对从政人员的一种基本行为规范,即要求从政人员在金钱和物质面前做到不受贿、不贪污。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党便在新生的苏区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使苏维埃政权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廉洁的政府。中央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在苏区的廉政建设中,中央苏区无疑处于核心地位,是廉政措施实施得最为完善、系统及全面的区域,总结中央苏区的廉政经验,对于推动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背景
新生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便面临政权建设与应对外部环境的内外双重挑战。从内部来看,新生政权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腐蚀与反腐败斗争。在一些苏维埃政府出现的铺张浪费、贪污现金、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等腐败堕落现象,严重影响革命事业的发展,腐蚀苏维埃工作人员,甚至有使苏维埃政权蜕化变质的危险。从外部来讲,为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国民政府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使苏区变成“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的状况,连续发动五次军事“围剿”,严重破坏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活动空间不断被压缩,物资日益匮乏,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党的工作人员任何腐败行为都可能导致生存?;?。
因而,开展廉政建设、惩腐肃贪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成功抵御外部压力,巩固政权的必然之举。
二、中央苏区的廉政举措
自1932年2月起至1934年10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开展为期2年8个月的廉政建设运动,采取系列旨在确保政府廉洁的重要措施。
(一)领导干部带头,自上而下推进。“屋漏在下,止之在上”。当时中央苏区的惩腐肃贪运动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首先从领导机关抓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从苏维埃工作人员自身抓起。
1934年2月,中央工农监察委员会在《检举中央机关的贪污案件的结论》一文中明确提到:“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在执行中央十九号训令中,首先进行中央各机关的检举贪污运动,在发动本会工农通讯员的积极工作与各机关工作人员的热烈参加之下,开展了反贪污浪费与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央机关率先垂范,带动基层的反贪污斗争。
(二)开展节省运动,推行勤俭节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不久,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就于1932年2月17日在《红色中华》报发表题为《发展生产,节约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的社论,号召苏区军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同一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又发布第3号通令《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通令要求“要存着节俭一文钱即是对革命工作有一分帮助的观念来实行广大的节俭运动,来积蓄金钱或积蓄粮食以供给红军发展革命战争之用”。
此后,节省运动广泛地在中央苏区开展起来,无论是中央机关还是地方政府都相继采取各类措施节约经费,减少开支,力戒浪费。据统计,1933年11月,整个中央苏区经费预算总数是3303145元,12月降为2415057元,节省888088元。
(三)完善制度构建,源头遏制腐败。党和苏维埃政府积极推动制度建设,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涉及选举、财务、监督、执纪等方面。
1.实行民主选举,实施民主监督。苏维埃建立各级代表会议制度,吸收工农群众参加政权并管理自己的国家。通过民主选举,工农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及时地充实各级苏维埃中,制定法律或法规,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问题;任免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负责工作人员,并监督他们的工作。
2.统一财会制度,健全财政管理。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财会制度不健全,收钱、管钱、领钱、用钱的机关和程序混在一起,彼此之间缺乏监督和制约,各级苏维埃政府自收自用,各自为政,给贪污浪费和营私舞弊造成了可乘之机。
为扭转财政管理的混乱状况,杜绝贪污浪费,1931年12月27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统一苏区财政政策,健全财政机构,严格财政纪律,为管好用好有限的财力、物力奠定基础。
此后,临时中央政府又着手进行财政制度的建设,相继颁布了《统一财政编制预决算制度》《统一会计制度》《关于国库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地抑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发展。
3.建立巡视制度与检查工作制度。虽然反贪倡廉有些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但党和苏维埃政府建立巡视、检查制度,成立“轻骑兵”“突击队”,或微服私访,或突击检查,颇有成效。这对于防止官僚主义、预防贪污腐败的滋生蔓延,保持党和政府的清正廉洁,赢得苏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建设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贪腐分子。苏维埃中央政府在惩治贪污浪费行为上毫不手软,连续查处多起大案要案,有力地震慑了贪污腐化分子。例如叶坪苏维埃政府主体谢步陞贪腐案、胜利县委书记钟圣谅和县苏主席钟铁青贪污案、瑞金县苏财政部会计科长唐仁达贪污案、中央总务厅工程处主任左祥云贪污案、于都贪污窝案等。
(五)运用新闻工具,注重舆论监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成立之初便积极主动介入廉政建设,辟有“黑板”和“反贪污浪费”专栏,对贪污腐化分子进行无情地揭露,为全苏区反腐败斗争的胜利起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它在其发刊词中就明确说明创刊目的:“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尽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纠正各级苏维埃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此外,《斗争》《青年实话》《红星》等刊物也开辟“轻骑队”和“自我批评”等相关栏目,及时、集中地刊发揭露、批判腐败现象的消息和案情处理情况。
这些舆论和宣传,对于伸张正气,抑制邪气,增强了苏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反贪倡廉的决心和信心,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三、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不仅将腐败危险扼杀在萌芽之处,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惩贪兴廉举措,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领导干部带头,形成好的作风习惯。苏区政府之所以能够建设成为有史以来最清廉的政府,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便在于领导干部能够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搞特殊、不谋私利、不弄特权,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自上而下地推动肃贪兴廉建设取得实效,极大地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为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二)推进制度建设,构建权力制约体系。一个完善高效的制度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腐败行为的产生。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便清晰地反映了这么一个规律。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由于忙于革命战争,无暇顾及日常政权建设,苏区的干部队伍中发生多起腐败事件,给党和苏区政府造成损害。廉政建设集中开展之后,党和苏区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各类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了监督机制,有效地防范了贪污腐败行为的产生,筑牢了制度反腐的防线。
(三)着力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考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其中贯穿着从严治党的历史主线。面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的现象时,党自始至终坚决反对和打击这种腐蚀革命精神的行为,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惩一大批腐败分子,充分显示了苏区党和政府肃贪兴廉的决心及魄力。正是这种“执纪必严,违纪必纠”的治党管党方针,最终确保了党和苏区政府肌体的健康,保证了革命队伍的纯洁性,为走出挫折、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机关党委 夏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