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路矿是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两个企业的总称,共1.3万余人,是江西诞生最早、人数最多的现代产业工人集中地。
1921年12月中旬,安源路矿一部分有觉悟的工人致信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一切。书记部当即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及李立三等4人到安源。毛泽东以交朋友的方式与工人谈心,深入矿井工棚了解工人的痛苦和受压迫的情形。随后,李立三在安源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支部。翌年1月,蒋先云赴安源协助李立三工作,组织与发动工人运动。2月,中共安源支部成立,李立三任书记。这是中共最早建立的产业工人党支部,归中共湖南支部领导。5月1日,安源路矿俱乐部成立,李立三任主任。到同年9月,俱乐部成员发展到700余人。
1922年7月汉阳铁厂工人罢工胜利的消息传到安源,安源路矿工人斗争情绪更加高涨。此时,路矿当局勾结地方政府,下令封闭工人俱乐部,激起工人义愤。与此同时,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提出罢工问题。9月初,毛泽东到安源,即同安源中共支部蒋先云、朱少连等研究当时情况,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毛泽东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迅速将大多数工人发动组织起来,争取各方面的同情与支持,准备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同时,还写信给当时不在安源的李立三,要他立即赶回领导斗争。9月11日,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之命,刘少奇到达安源,参与领导罢工。
9月14日,震惊全国的安源大罢工在中共党支部和俱乐部的领导下爆发了。李立三任罢工总指挥;刘少奇为俱乐部全权代表。安源路矿1.3万余名工人,在“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战斗口号下,开始了罢工斗争。罢工持续了4天,经过李立三、刘少奇等与路矿当局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的要求,于9月18日签订了13条协议。主要内容有:路矿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不得殴打工人;不得无故开除工人;增加工人工资等等。安源大罢工的胜利,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又领导了湘东永和煤矿等地的罢工,均取得了胜利;还派蒋先云等到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成立工人俱乐部,并领导罢工取得胜利。此后,安源工人俱乐部成员发展到1.7万余人。俱乐部实行改组,选举李立三为总主任,刘少奇为窿外主任。党团组织也得到发展,分别于1922年12月和次年1月成立了团和党的地委。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各地工会多遭封闭,全国工运暂时转入低潮。中共安源地委坚定地执行了“弯弓待发”的策略,把工运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党为了保存这个硕果仅存的工运据点,先后派陈潭秋、李求实、贺昌、毛泽民、黄静源等党团员来安源工作,使安源工人运动在全国工运低谷期间巍然独存,并有所发展,被称为中国的“小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