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参与党中央及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作的陈云,风尘仆仆,千里迢迢地从上海来到江西苏区。次年10月,他率领红三军团十三师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在江西近2年的时间里,陈云求实务实,开拓进取,联系群众,忘我工作,用辉煌业绩铸造了一座座丰碑,也展示了这位伟人的夺目光彩。
1月的江西,天寒地冻,北风怒吼,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1933年的1月,28岁的陈云,穿着一身简陋的衣衫,满怀着一腔热血,踏上了江西的土地。
对陈云来说,江西并不是一块陌生的土地。多少年来,他一直寄予向往与崇敬。
他知道,早在20年代初期,当中国共产党人刚刚走上政治舞台、全国革命运动尚未形成燎原之势的时候,江西的安源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路矿工人大罢工,在全国树起了一面鲜艳的红旗,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鼓舞。1922年9月,李立三、刘少奇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安源成功地领导了1万多人参加的工人斗争,使安源成了全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也使安源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
他还知道,事隔5年之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代英豪在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全国人民在茫茫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之后,江西成了红军的摇篮,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场。
陈云更知道,紧接着南昌起义,毛泽东在江西发动了秋收起义。随后,会同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杰出的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发展了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为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树立了典范。不久,他们把“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燃向江西的南部和福建的西部,缔造了全国最大的根据地,建立了全国苏维埃政权。如今,中共一代要人正在赣南坚持着艰苦卓绝的苏区斗争,抵抗着蒋介石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进攻。
“十几年来,江西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壮剧,寄托着全国人民的期望。”陈云疾步走在赣南山区的崎岖小道上,用爱慕的眼光抚摸着路旁的一草一木,流露出对江西这块多彩、辉煌的土地敬仰之情。
一到江西,陈云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身份,立即投入紧张的职工运动。他下基层,进工厂,听取反映,了解情况,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
几天下来,喜中带忧的苏区职工运动的情况,陆续汇集到陈云的脑海。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毛泽东、朱德等艰苦努力,中央苏区的职工运动初具规模,不仅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还开展了不少斗争,取得了足以令人鼓舞的成绩。1931年底周恩来进入苏区后,江西苏区的职工运动更是如虎添翼,获得蓬勃发展。
苏区的职工运动同苏区的其他工作一样,“也明显地打上了‘左’的或右的烙印,存在着让人担忧的现象”。陈云在深入职工、深入基层中了解到,不少地方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不从实际出发,机械地抄搬别地方的做法,推行过“左”的工运政策。有些地方,又忽视职工的积极性,忽视职工的基本要求,对职工运动冷漠,表现出右的倾向。“左”的和右的错误,导致有些地方的工会工作冷冷清清,处于落后状态,也引起了不少职工情绪上的波动,妨害职工运动的发展。
陈云列举了苏区职工运动中各种各样“左”的倾向:盲目地搬用只适合大城市的“劳动法”,使企业不堪承受而倒闭;不问企业的实际情况,机械地实行8小时工作制,还实行青工6小时制,影响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不顾企业的吸收能力,强迫介绍失业工人进去,造成企业负担过重;把大城市总同盟罢工的做法,搬到苏区,危害苏区的商品流通。
陈云还开出了职工运动中右的倾向的单子:不深入基层,不深入职工,以官僚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运动;对蕴藏在职工之中的巨大政治热情,熟视无睹,不去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忽视工人的合理要求,不注意改善工人的生活,引起工人群众的不满;不问各个企业、商店、作坊的实际情况,只是笼统地提出职工运动的要求与纲领。
职工运动中“左”的和右的不良倾向,令初入江西的陈云感到忧虑、焦急。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引导苏区职工运动向健康方向发展。
决策果断、办事利索的陈云,说干就干。他周密安排,慎重部署,为纠正工人运动中的错误倾向而日夜操劳。
针对苏区工人运动中“左”的做法,陈云毫不留情地加以抨击。他明确地指出:“这些做法,只能破坏工农联盟,破坏苏维埃运动,破坏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在他看来,苏区中许多企业和作坊倒闭,资本家乘机抬高物价,工人脱离党和工会的领导,无不和职工运动中“左”的错误有关。
“职工运动中右的错误倾向,必然妨害工人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妨害工人和工会之间的联系,造成苏区工人运动缺乏生气,无法深入发展。”陈云同样抨击了右的做法,剖析了它给职工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长期从事职工运动,对职工运动有着深厚感情以及丰富领导经验的陈云,不仅分析了影响苏区职工运动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纠正“左”、右两种倾向的正确意见。
陈云在领导苏区工人运动时,特别注重帮助基层解放实际问题。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基层的工人群众经??吹匠略葡魇?、矫健的身影。他身着一套粗布衣服,头戴一顶帽子,脚着一双布鞋,奔波各地,指导地方上的工运,帮助整顿、健全各级工会组织。
那时,战争频仍,供给困难,工作、生活条件极差。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注意到,本来体质就不很好的陈云,身子显得更加单薄。不少人劝陈云注意休息,不要把身体拖垮了??墒牵略谱苁切ψ偶右酝窬?。他依然不分白天、黑夜地深入工厂、职工之中,一心扑在职工运动上。
江西苏区职工运动的航船,经过陈云等人的努力,校正了航向,朝着胜利的彼岸驶去。整天操劳、全心投入的陈云,此时也在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江西苏区,陈云初露锋芒,显示了领导职工运动的杰出才能,给苏区广大工人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赣南的4月,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处处透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周恩来、朱德指挥的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给苏区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纯朴、勤劳的农民群众珍惜时光,忙于插秧、耕地,决心夺取农业丰收,支持前方多打胜仗。刚刚从前线凯旋归来的红军指战员,来不及脱掉沾满尘灰的军装,忙着帮助群众劳动。广阔的田野里,一派繁忙、喧闹的景象。
4月的一天,阳光灿烂,微风阵阵,又是一个明媚的春日。然而,此时的陈云,却双眉紧锁,一脸愁色。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抽着劣质的卷烟,双眼凝视着窗外,苦苦思索着发展苏区经济的对策与办法。
陈云来到江西苏区,转眼已经过了3个月了。这段时间,陈云在指导职工运动的同时,也接触到了根据地内开展经济斗争的不少情况。
陈云了解到,由于接连不断的军事胜利以及猛烈发展的革命战争,迫切要求苏区军民开展经济战线上的斗争,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只有具备宽裕的物质条件,才能支持长期而残酷的革命战争,才能改善军民的生活。”工农出身的陈云,对物质条件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始终认为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斗争,离不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
陈云也了解到,根据地的经济斗争还存在不少错误倾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斗争的深入进行,必须坚持予以纠正。“错误的路线不能和正确的路线并立,工作中的错误倾向不去除,经济斗争无法正常开展。”在斗争实践中,陈云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深恶痛绝,始终旗帜鲜明地加以识别和抵制。
苏区的经济斗争存在着哪些不良的倾向,它们对经济工作有哪些危害,产生这些错误倾向的根源是什么,应该如何领导经济斗争,怎样才是发展苏区经济的正确方式与战术?这些问题一直索绕在陈云的脑际,引起他的苦苦思索。
有时,他也到群众那里去,听听他们的意见与要求。间或,找各种类型的干部座谈一下,广泛听取反映。
多年来的革命生涯,养成了陈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那就是,遇上什么难题,一方面走到群众中去,从那儿获得启迪,寻找方法,另一方面自己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从中谋求解决难题的途径。每当思考问题时,陈云总是离不开纸烟。随着烟雾的慢慢吐出,头脑中的思路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陈云决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苏区经济斗争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认真的探讨,从而为苏区的经济斗争提出兴利除弊、中肯实在的意见,也为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花了几天的时间,陈云写成了《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一文,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久,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权威报刊《斗争》第9期醒目地登载了陈云的这篇文章,它在苏区党政机关和广大军民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争着阅读陈云的文章,还纷纷议论开来。有的说,陈云的文章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既富有哲理,又符合江西苏区的实际情况。有的称赞道,陈云的文章批判了经济斗争中的不良倾向,剖析了产生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必将使经济工作中的工团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错误无地容身。也有的说,《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一文,提出了正确的苏区经济斗争的方法,揭示了发展苏区经济应采取的策略,是一篇难得的、很有指导性的文章。
这篇文章,如一股徐徐清风,使各级领导的头脑更加清醒。它又如一帖强心剂,给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陈云的努力下,江西苏区的经济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获得了新的发展。
陈云的文章,也引起了中共决策者的极大关注。3个月后,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对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次年1月,毛泽东另一篇重要文章《我们的经济政策》问世,明确阐述了苏区经济工作的各项重要政策。从此,江西苏区经济斗争更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己的艰苦努力,得到了干部、群众的承认,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花呀!”听了干部、群众的种种议论,陈云的脸上再次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也把连日来的劳累忘得一干二净。
在这里,陈云初步显露出指导经济工作的卓越才干,这不仅使他在根据地声誉鹊起,也奠定了他成为中共经济专家、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的基础。建国以后,陈云领导经济建设的辉煌业绩,他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非凡贡献,都与他早年在江西苏区接触经济斗争,获得的关于经济工作的感性认识有着渊源关系。
6月的南方,已进入盛暑季节。火辣辣的太阳,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在骄阳的肆虐下,常给人以闷热、难受的感觉。
一天,陈云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又沉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
进入江西苏区后,陈云发现不少地方在领导当地工人与雇主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照抄照搬,千篇一律,既没有地方特色,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结果,合同书成了一纸空文,根本无法执行。
“问题的症结何在,怎样来纠正这个弊病?”对工作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陈云,打算挤出时间,到基层作一番调查、了解,然后和基层的同志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并以此为典型加以推广,引导这项工作在苏区正???。
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向工农群众请教,用解剖麻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成了陈云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无论在白区工作还是在苏区工作,陈云经常一头扎到群众里面,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开展调查与研究,进而取得工作的发言权和领导权。这次,签订劳动合同遇到问题时,陈云首先想到的是,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用以点带面的办法来解决难题。
陈云戴了一顶草帽,挎了一个小包,独自走在崎岖曲折的小道上。一路上,热风拂面,酷暑难当。在烈日下,陈云汗流满面,衣衫也湿了大半。
一到基层,陈云顾不上抹去脸上的汗水,立即出现在工人中间。
陈云来到一家经营南北土特产的食品杂货店,找到两位党员工人,向他们了解该店签订劳动合同的鹅。陈云问得很细,也记得很多。
“南北土特产经营的情况如何,有多少利润?”陈云浓重的上海语音,在两个党员工人的耳边响起。
两位党员虽说是第一次和陈云见面,但对他的情况还是略知一二。
他们知道,陈云是党内的一位大干部,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两岁丧父,4岁丧母,从小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陈云待人和蔼,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负责,很有领导才能,在全党都有很高的威信。
两位党员还知道,陈云经常深入基层,是工人群众的知心朋友,得到工人群众的爱戴与拥护。
长年累月在基层工作的两位党员工人,没见过职务很高的领导干部。如今,陈云来到食品杂货店找自己了解情况,开始有点不知所措。他们拘谨地望了望陈云,又互相注视了一会,嘴里说不出什么。
“有多少就谈多少,说错了也没关系。”陈云亲切、随和地说。
没有一点干部的架子,待人是那样的诚恳、热情。在陈云再三启发下,两位党员的拘束、不安的心理渐渐消除。
“上半年食品杂货店签订的合同,是否每一条都实行了?”“工人对于下半年订立劳动合同的意见与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确保合同的兑现?”“工人对于5月1日在瑞金召开的中国店员手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态度如何?”把两位党员的话引出后,陈云又提出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陈云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然而,在和群众一起时,却善于循循诱导,启发他们打开话匣子,谈各种情况。有时,陈云自己也会幽默地说上几句,或者插上几句话,使群众越加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陈云不停顿地提出了好几个问题。他一边问,一边在脑中思考。不一会,陈云对企业的情形,对工人的情绪以及签订合同的原则与要求,有了一个大致而又清晰的轮廓。
“还应在党的支部中作广泛的调查,以掌握更多的情况。”陈云和两位党员工人告别后,在路上又思考着下一步的工作。
随后,陈云接连3次召开支部大会,组织党员讨论劳动法草案的精神,讨论各店签订的合同条文,讨论工人对合同内容的意见。
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几个党员围坐在陈云旁边,争先恐后地讨论着,还不时引起争论。讨论一次比一次热烈,气氛也一次比一次活跃。听着大家的发言,望着一张张纯朴的脸庞,陈云也在脑海中把工人党员的意见加以梳理、分析、归纳。
太阳渐渐西斜,四周的农舍冒出了缕缕炊烟。晚霞映红了西边,也把余辉撒进了屋内。大家围着陈云,忘掉炎热,忘掉疲劳,还在兴奋地谈论着。有时,陈云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插上几句风趣的话,使讨论的气氛更加活跃。
经过多次讨论,陈云不辞劳苦,开始动手草拟一份合同式样。
南方的夏夜,不仅受到酷暑的煎熬,而且还备受蚊虫的骚扰。在一盏小油灯的弱光下,陈云伏在小方桌上,认真地、逐条逐句地拟写草案。他一面不停地写,一面用扇子拍打蚊虫,驱散炎热。
第二天,陈云带着拟好的合同草案,又跑到支部那儿,要求每个成员到各店征求工人对草案的意见。然后,召开支部大会加以讨论通过。陈云办事最忌草率、马虎,凡经手的事都要办得十分妥贴、十分完满,这回也不例外。
在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供各食品杂货店参考的合同书。
陈云亲自拟定的合同书,文字简炼,条文明确,共9款、500多字。它没有重复《劳动法》上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处处体现了食品杂货待业的实际情况。
“这个合同书,很实际,很管用,会受到工人群众欢迎的。”一向自信的陈云,对这个合同书也十分满意,认为它来自于群众,来自于基层,符合实际,符合食品杂货行业的特点。
陈云拟定的食品杂货业劳动合同书,内容明确,操作性强,适合订立劳动合同的要求,很快被中央向各地、各行业推广。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第18期,还全文登载了陈云拟定的《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介绍食品杂货业合同书形成的过程以及合同书的全部条款。
看到自己辛勤的工作成果被组织充分肯定,对各地签订劳动合同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陈云的脸上荡漾着欣慰的笑容。
陈云为江西苏区做出了又一重要贡献,他的杰出才华又一次被记载在苏区历史上。
盛夏的一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正在和基层干部交谈的陈云了解到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有一位巡视员,在农业工人工会任职,曾先后在一个县的两次基层工会负责人会议上作报告,都引起了不好的反应。第一次是在一个区的农业工人工会负责人会议上作长篇报告,足足讲了好几个问题。第二次是隔日在城市杂货工会和屠宰工会负责人会议上作报告,一口气又讲了几个问题。
在第一次会议上,工人讨论时很少发言,“空空洞洞地讨论了巡视员的报告。”第二次会议,工人对巡视员的报告表示了明显的不满,“很爽快地反对了这个报告。”
为什么这个巡视员的报告不受工人的欢迎,而且连续遭到他们的一致抵制,是工人的觉悟太低还是他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有问题,怎样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领导艺术,增强工作能力?
细心的陈云苦苦地琢磨着,还找人详细了解了那两次会议的情况。
那几天,高温依然肆虐于赣南地区,烈日烤得大地也直喘气。陈云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短衣衫,分别找了那两次会议的参与者,把两次会议的来龙去脉弄了个一清二楚。
第一次会议,是一个区的农业工人工会支部书记联席会。本应有8个支部的书记参加,实际上只来了5人?;嵋橐豢?,巡视员作了报告,讲了支部的7项工作。
一是加强查田运动;二是扩大工人武装;三是经济动员,要求工人无偿退还向政府购买的公债券以及借给红军的谷子券,以支援革命战争;四是发展农具生产合作社;五是组织犁牛站,解决部分农户缺乏耕牛、农具的困难;六是发展农业工人工会组织,健全党的支部;七是统一工会经费收支。
“希望大家讨论支部的7项工作,发表各人的意见。”巡视员满头大汗地讲了支部的一大堆工作后,要求大家表态给予支持。说完,他坐在那里,悠然自得地等待支持书记发言。
出乎巡视员意外的是,与会者态度冷漠,很少发言。隔了很长的时间,才有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我们粮食很困难,现在没饭吃,怎么办?”
也有人不悦地说道:“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工人可以免缴土地税??墒?,我们这个区还照收不误,该怎么办?”
“……”巡视员对支部书记提出的问题,茫然不知,无从回答,只得吱吱唔唔,闪烁其词。他不仅回答不了,而且还不让工人讨论这两个问题。
工人是很讲实际的。既然对工人的切身利益不加关心,那么,只好消极应付,空洞洞地议了议巡视员的报告。随后,大家不欢而散。
巡视员参加的第二个会议,是城市杂货工会支部和屠宰工会支部的全体成员联席会议。他丝毫没有吸取先一天的教训,一到会又作报告,讲了3个大问题。一是过去经济斗争中“左”的和右的问题;二是停止向雇主强迫介绍失业工人;三是在工会和政府工作的人员取消他们的长期工资。
报告时,巡视员慷慨激昂,手舞足蹈,神气十足。可是,会场上的气氛却并不很热烈,工人的反应也很冷淡。
“停止向雇主介绍失业工人,那么,他们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在工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被取消长期工资,那么,他们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城市工人比农业工人更敢于说话,敢于提出意见。自然,这次会议的火药味比先一天还足。巡视员一作完报告,工人们就接二连三地提出了一长串问题。
“这个,那个……”巡视员更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又一次给搪塞过去。
最后,只能是毫无结果地宣布散会。
陈云听了情况介绍之后,细细思忖着:“从工作热情来说,这个巡视员不算很差,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工会干部。但是,为什么他在两次会议上不受欢迎,他存在什么问题而导致两次会议都遭到失败,他有哪些地方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呢?”
进而,陈云还联想到,近一二年来,苏区得到很大的发展,各地、各部门补充了不少干部。这些干部大多来自于工厂和农村,都有一股子想把工作做好的热情。然而,由于缺少培训与锻炼,不少干部不太懂得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更缺乏工作艺术。因此,虽然他们满腔热忱地投入工作,往往效果并不很好。那个巡视员的遭遇,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应该帮助那个巡视员懂得不受欢迎的原因,从而改进工作,提高领导群众、为群众服务的本领。”陈云的眼前似乎展现出动人的情景:辛勤工作在各地的基层干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和群众紧紧贴在一起,到处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陈云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着手剖析这个巡视员在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上所犯的致命错误。
“出席会议前毫无准备,只是仓促上阵。”陈云认为,巡视员在会前应对工人有什么要求,有哪些愿望,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所了解与掌握,作好应有的准备??墒牵歉鲅彩釉比葱刂形奘?,毫无思想准备。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在两次会议上布置了一大堆任务,提出了种种要求,根本不和工人的情绪、思想和生活结合起来。其结果,必然招致工人对会议的抵制。
思维敏捷、讲究实际的陈云,还在继续剖析:“在会上不分轻重、不分先后地讲了一连串的工作。叫工人无所适从,只好消极应付。这是他所犯的第二个错误。”
在第一次会议上罗列工会的7项工作,到底哪些工作是和工人有关的,哪些工作是紧要的,不能拖延,又有哪些工作可以缓一缓,巡视员分不清楚。在第二次会议上,又不分主次地一口气布置了三大任务。“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工作方法,不是好的有效的方法,应该坚决反对,在实践中加以克服。”
陈云指出的那个巡视员的第三个错误是,“没有从工人最高兴的工作做起。”从基层提拔到领导岗位的陈云,最了解群众,摸清了群众的脉搏,掌握了群众思想活动的轨迹。他始终认为,一个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关键是要提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时,陈云喝了一口茶,脑中想起了一直通俗的譬喻:一个锁着的大门,只有用钥匙打开铁锁才能进去。工人愿意做工作,就是那把铁锁。不从他们需要的事做起,我们就进不了大门,也无法完成各项任务。“领导的艺术在于了解群众的心理。”联系那个巡视员在两次会议上的表现,陈云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不受群众支持的症结所在。
“缺少具体的方法,把握不住群众的情绪,是做不好工作的一个容易犯的毛病。”陈云还在认真地分析那个巡视员在领导方法上所犯的错误。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明确指出:“只有具体的细心的领导,才能推动支部工作而获得成效。”
这时,大地沉睡,夜深人静。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四周涂满了银辉。操劳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陈云的窗户,还透出一丝弱光。
陈云从桌边站了起来,在房内来回踱步。他的思路,依然是那样的清晰、明朗:“要让更多的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工作能力,从而为江西苏区多做贡献。”陈云想得很多,想得很远。
不久,陈云结合那个巡视员的实例,在党的刊物上撰文,建议发起关于领导方法的大讨论,借此帮助各级干部学会工作方法,增强组织、领导能力。
在党的刊物上,陈云还全面、透彻地分析那个巡视员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产生的原因。同时,也给予热情的勉励,希望他在困难面前不要失望,要继续努力,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绩。
陈云的倡议,在江西苏区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干部纷纷响应号召,在改进工作方法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工作能力上刻苦磨练自己。
由于陈云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没有很长时间,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提高,不少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获得长足的进步。
这一切,江西苏区的干部是永远不会忘怀的,会始终刻骨铭心的。
1934年9月初,立秋已近一个月的江西南部,气温还是居高不下,依然酷热难当,令人烦躁。然而,此时更让人心烦不安的,还是前方接二连三传来的不利消息。
这几天,陈云一直在关注着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况,惦记着前方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红军将士。但是,听到各方面汇总的消息,却越来越让陈云焦虑、烦恼。
蒋介石对第五次“围剿”,下了最大的赌注,不惜孤注一掷。
他从四面八方调集了100万军队,其中用50万对付中央苏区,妄图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来压垮工农红军。
他不惜重金聘用一大批外国军事专家,充当向苏区军事进攻的智囊和参谋。
他不顾财力状况,运用大量国外贷款购买各种新式武器、装备,进攻苏区的各路军队。
他接连举办了3期“军官训练团”,把近万名军官送到江西庐山,强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蒋介石磨刀霍霍,虎视眈眈,大有一脚把苏区踩平的架势。
然而,来自苏区内部的消息,更让陈云揪心、焦虑。
“左”倾错误在江西苏区开展的反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挫伤了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使错误路线更加为所欲为、凌驾一切。
在历次反“围剿”中屡建功勋的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近10万人马的红一方面军顿失主心骨和掌舵人。
临时中央一开始就提出两个拳头击敌的错误主张,造成红军兵力分散,过分疲劳,也失去了极为宝贵的准备反“围剿”的时间。尔后,又接连不断地瞎指挥,使中央红军越来越被动,江西苏区也越来越缩小。
共产国际派了一个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得打仗的军事顾问来中央苏区,对中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给第五次反“围剿”增加了新的困难。
种种消息表明,“左”倾错误使第五次反“围剿”更加艰难,越发引起陈云的忧虑。
游击区传来的消息,也不容乐观,同样让陈云忧心忡忡、坐立不安。
有的游击区缺乏党的组织与领导,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态。
有的游击区还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只有少数武装力量单枪匹马的军事活动。
有的游击区一味追求单纯、消极的坚壁清野,没有主动地出击敌人,始终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因为游击区域的斗争方式不当,不仅使自身难以巩固、发展,也加重了中央红军的困难,加重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困难。”陈云一直在思考着对中央苏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游击战争的问题:“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扭转当前游击区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改变第五次反‘围剿’的被动局面。”
连日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食不甘味,寝不成寐,两颊明显地消瘦,双眼也陷进了不少。
自去年1月进入江西苏区以来,陈云一直操劳不停,不是到下面检查、帮助工作,就是听取汇报,开会研究工作。加上生活条件极差,供给困难,还经常从有限的生活费里挤出一部分支援前方。这样,陈云的身体一直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早到晚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近几天,他又在为游击区的军事斗争操费心思。
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陈云仔细地研究着反映各游击区的材料。这是一间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民房,也是陈云的居室??看胺帕艘徽判》阶?,旁边是一张木床,桌上堆了不少材料,还放了一包烟。陈云正专心致志地阅看来自各地、介绍游击战争情况的书面材料。
不一会,陈云点燃了一支烟,凝视着窗外沉思。他一边吸烟,一边思索:“当务之急,应该向游击区提出正确的斗争方式。”陈云抬了一下头,又沉思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游击区域,同时也给中央红军在军事上的胜利带来转机。”
陈云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白区工作,和军事斗争接触不多,只是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去年年初进入江西苏区后,如同进入了一所军事大学校,有机会去了解、接触军事斗争的实践。同时,由于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因而对军事工作也获得不少发言权,成了一名既懂文又懂武的领导干部。如今,他要运用正确的军事理论,结合江西游击斗争的实际,及时向各级党政军干部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挽救游击区的命运而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连日的深思熟虑,陈云草拟了《游击区域的斗争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意见书,对游击区的斗争策略提出了独特、精辟的见解。经中央同意,陈云的文章在苏区刊物上全文发表,登载在《斗争》第72期上。
陈云的文章,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它分析了游击区域的斗争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党组织在游击区的地位与作用,阐述了发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方针,是专题论述游击战争的一篇好文章,也是游击区军民开展斗争的一篇好教材。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苏区广大军民被军事斗争连遭失败的阴影笼罩着,游击区的斗争徘徊不前、处于低谷。陈云的文章,无疑成了很强的兴奋剂,极大地振奋了干部、群众的斗志。它也如同迷雾中的一盏灯塔,照亮了游击区军民前进的方向。
不论是红军指战员,还是地方上的干部、群众,对陈云的文章赞扬不已,眉宇间流露出对陈云文武双全的的杰出才能的敬佩。
陈云的文章,没能挽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悲惨命运。就在陈云文章发表后一个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江西,中央苏区成了错误路线的牺牲品。尽管如此,陈云的文章不失为一篇重要的军事文稿。
1934年10月,是江西人民世代难忘的日子。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告别了生死与共、朝夕相处的苏区人民,陈云也率领一支部队撤离了江西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红土地。
虽然陈云离开了江西,但是他在红土地上留下的闪光的足迹,留下的光辉的思想,以及他在红土地上创造的非凡的业绩,是值得江西人民永久远眷恋与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