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12日,初冬的一个星期天。天刚朦朦亮,一辆灰色的“伏尔加”驶出原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大院,奔驰在赣中大地上。车上坐着“文化大革命”中被贬居新建县望城岗的邓小平。这是他下放三年多以来第一次外出参观。
“这次出来什么都新鲜”
1969年10月18日,在战备的名义下,一大批老干部被“疏散”出北京。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就被软禁在中南海自己住处的邓小平也是其中之一。10月20日,邓小平偕夫人卓琳到达南昌,几天后被“安排”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由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改行”为一位早过了退休年龄的老钳工。
1971年秋,“九·一三事件”后,笼罩在中华大地上那“文化大革命”特有的紧张政治空气略有缓和。邓小平先后两次给中央写信揭批林彪集团,并提出到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的要求。几天前,江西省委负责人黄知真来到望城岗,传达了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安排邓小平去井冈山等地参观并顺便到泰和县考察农业机械化。邓小平欣然同意这一安排。
1972年11月12日上午,邓小平乘车途经素有“药都”之称的樟树镇,参观了江西盐矿和四特酒厂,实地了解工业生产的真实状况。
下午,邓小平一行到达吉安交际处,下榻于毛泽东1965年曾经居住过的“一号房”。交际处位于赣江江畔,门口是一条幽静的小街,吉安市名胜之一、南宋淳佑年间建成的“白鹭书院”便在邻近。
客厅里,邓小平与吉安地委(当时称井冈山地委)的同志交谈起来。听到主人那纯正的山西口音,他感到格外亲近,仿佛又回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太行山区。
他询问遂川、万安、泰和等县各有多少人口及其它乡情;
他回忆起宛希先烈士,建国后第一任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和他在二野时的老部下张国华将军;
他不时表露出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
地委负责人向他们介绍当地“文化大革命”的情况,邓小平听着、思索着,感慨地说:“好多年没有出来了,这次出来什么都新鲜。”
当听到林彪企图篡改井冈山的历史时,邓小平两眼凝视着客厅门外的两棵大枫树,平静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线。”
11月12日,吉安交际处一号房的灯光,直到深夜还未熄灭。
“我原先认为邓小平同志文化大革命倒了霉,又在望城岗劳动了几年,身体会垮掉,见到他后还真吃了一惊,没有想到他的身体这么好,走路很快。”“他话不多,偶尔开个小玩笑。”在吉安军分区干休所的一栋小楼里,白云旺老人这样回忆22年前接待邓小平的情形。
“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11月13日上午,邓小平来到永新县三湾村。
在枫树坪,三湾的群众惊讶地看着正在参观的“东南亚外宾”。这位“外宾”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一双旧黑皮鞋,身材不高,却很精神,偶尔流露出四川口音。他们越看越觉得面熟。
“邓小平来三湾了。”“昨天通知要来参观的‘东南亚外宾’,原来是邓小平。”人们奔走相告,从家中,从地头,群众自发地聚集到三湾招待所的大门附近。用期望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几年来已销声匿迹的邓小平。
邓小平也看到了这群纯厚朴实的“老表”们。虽然还只是初冬时节,但山区已经相当冷了??墒钦饫锏娜褐诮鼋龃┳乓惶醯タ悖律礼荞谇掖蟛糠质亲灾耐敛?。在望城岗,邓小平从平日与拖拉机配件厂的工友们交往中,已经了解到老区的条件仍很艰苦,那里群众的生活仍很贫困。今天亲眼看到,邓小平的眼眶湿润了。他对曾经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至今还这样穷,这样苦,十分难过,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伏尔加”车在永新至宁冈的公路上奔驶。邓小平坐在车里,吸着烟,默默无语地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夹杂着小雨,使人感到格外压抑。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即将燃尽的香烟,摇下车窗,把烟蒂扔出窗外,一阵冷风带着新鲜空气进入车内。邓小平看到沿途的村庄,处处仍是当年的旧土屋,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添一层陈旧。
虽然,1972年邓小平头上仍戴着“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紧箍咒”,一路上又是少说多看,可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他很难再保持沉默。在宁冈县茅坪,邓小平参观了湘赣边“一大”会议、八角楼等旧址旧居。这些旧址旧居分布在与三湾相似的穷困的村庄中。在八角楼,讲解员讲起林彪篡改“朱毛会师”的历史为“毛林会师”。邓小平插言:“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参观毛泽东旧居后,邓小平又说:“当时蛮艰苦,革命真不容易。”
看到农舍墙上保存的革命标语时,宁冈县的干部忙向邓小平介绍茅坪有多少人家,有多少旧址旧居,这些革命标语是怎样保存的……
“老表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卓琳突然问了一句。
宁冈县的干部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他们早已知道邓小平的认真是闻名于世的,也不愿对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说违心的话。
邓小平看到当时干部有难言之隐,平静地对他们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他还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临上车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对宁冈县的干部说:“你们在这里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
望着盘山公路上远去的小轿车,宁冈县的干部们久久地站在原地,心里回味着“以后会好的”话语。
黄洋界,毛泽东的一阕《西江月·井冈山》使其闻名遐迩。
11月14日,邓小平来到这里。
邓小平站在黄洋界,眺望远方。人说庐山的云?;崾谷嗽谏砹倨渚呈庇?ldquo;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井冈山那气势磅礴的云瀑同样壮观、雄伟,一会儿似铺天盖地的大潮,一会儿似涓涓的细流,变幻莫测,千姿百态。
井冈山,革命的摇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谭震林、黄克诚、谭政、滕代远、何长工、萧克、宋任穷、陈正人等等,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功臣、邓小平的老战友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今有的已经谢世,有的独处一方,有的仍在禁锢之中。
到井冈山是邓小平多年的夙愿。1931年2月,邓小平率红七军转战粤桂进入江西,到达距井冈山百余公里的崇义县,这里已是湘赣根据地的外围地带。因江西的敌情尚不严重,他在此告别红七军的战友,转道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与井冈山失之交臂。此后,邓小平又在中央苏区工作,却一直没能上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到过江西,但因公务繁忙,仍未了却上井冈山的心愿,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他忘情于这个初访的浮想中。
“首长,这碑文上毛主席的手?!段鹘?middot;井冈山》,不是主席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写的,而是郭老来井冈山后,在武汉东湖请毛主席手书,立碑时按主席手迹临摹的。”讲解员的话打断了邓小平的思绪。
“哦。”邓小平将目光转向纪念碑。
“首长,1969年林彪到井冈山时,他也题过词。叶群跟着也题词。”
听说叶群居然也为黄洋界题词,邓小平以一种不屑的口吻说:“她不在!”
八面山,井冈山党委书记程世茂和几个井冈山外事办的年轻人簇拥着邓小平在爬坡。一位细心的工作人员看到邓小平的腿有些不便,就机灵地砍了一根小竹棍给他。邓小平高兴地接过小竹棍,敲敲腿,风趣地对大家说:“我这一身零件除了这条腿,其他都是好的。”
在去双马石的小路上,一位年轻人听说邓小平是第一次上井冈山,便在路旁拔了一棵桔梗,介绍说红军当年在井冈山就是吃这个。邓小平接过这棵桔梗,递到自己的鼻子前闻了一会。仿佛想起了过草地,整整七天七夜,大草地上面野草无际,下面黑水弥漫,渺无人烟,气候变化无常,许多红军战士倒下了,他们死于饥饿,死于疾病,死于误食毒草,死于沼泽之中。邓小平面带对往事的追溯,严肃地说:“是的,这种草全国都有,红军长征时也是吃这个,有些麻口,这个既可以充饥,又可以解渴。”年轻人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革命前辈,有的还情不自禁地把桔梗放进嘴里细嚼,品味其中的甘苦。
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
大小井、黄坳、茨坪;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艺美术厂;
井冈山的许多历史遗迹和景点留下了邓小平的足印。
井冈山的群众得知邓小平来了,都很兴奋,想方设法要见见他。井冈山党委也尽可能为邓小平在山上的活动提供方便,在参观、食宿方面作了认真安排。
直至今日,许多井冈山人都能如数家珍般地叙述邓小平当年寻访井冈山的珍闻轶事:“说草”、“吃鸡”、“评戏”、“诊脚”等等。
富有革命传统的井冈山人民与革命领袖心心相映。
“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
池龙,泰和籍的老红军,空军通讯部原副部长。因得罪过吴法宪,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一人囚居山东。他只得把三个孩子送回泰和,托付给乡亲们和当地政府。“九·一三事件”后,池龙回到北京。1972年秋,他回到故乡,一来感谢乡亲们和当地政府,二来看望分别数载的骨肉。他住在泰和县革委会院内的小客房里。
11月17日,池龙那军人特有的敏锐,使他感觉到今天来的,住在小客房另一端的客人,决不是一般的人物,因为当晚泰和县革委会保卫部派出了两层岗哨。究竟是谁呢?池龙几乎一夜未眠。18日一清早,他急匆匆地找县委书记刘步山打听。当得知是邓小平后,他激动地对刘步山说:“我要见他,我熟悉他。”
刘步山也是一位老同志,“文革”前夕,他任泰和县委书记。在“文革”中受过冲击,很理解池龙这样老同志的心情。他先与卓琳商议了一会,随后又设法说服了随行人员,便去告诉邓小平:“首长,有一位老同志想要见你。”邓小平一听,很爽快地说:“好!来,来,来。”
池龙见到邓小平,十分激动。立正敬礼后,上前紧紧握住邓小平的双手,大声说:“首长,我是红一方面军的,在长征时经常看到你,当时我是通讯兵。”邓小平仔细地端详着池龙:“哦,记起来了,是有这样一位小伙子。”
两人坐下来回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往事。刘步山也一声不吭地端起一张椅子,在门口坐下,不让别人来打断他们的谈话。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两个多小时,邓小平和池龙还在交谈。当池龙悲愤地诉说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痛苦折磨后,邓小平冷静地对他说:“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
“林彪这个人不能说没本事,就是伪君子,利用毛主席抬高自己。”
“林彪垮台了,我们党的日子会好点,就是有那么几个书生在胡闹。”
邓小平见池龙有怨气,要他正确对待个人遭遇,不要纠缠于个人的恩怨,要振作精神,把眼光看远点。
“老首长……”池龙被邓小平的广阔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感动,这位从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汉子流泪了。
“主要看看农业”
考察农业机械化是周恩来总理交给邓小平此行的任务之一。邓小平深知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忍辱负重,昼夜操劳,真是鞠躬尽瘁,他希望能为这位多年的战友加兄长分担点忧劳,作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1月17日,邓小平利用这次初访井冈山之便,来到泰和县。当时全国农业机械化南方片现场会在泰和刚刚结束不久。
邓小平首先去了泰和县拖拉机厂,与厂里的干部交谈,询问小型拖拉机的生产情况。他从木模、翻砂、刨、钳、金工、装配等一个个车间、一道道工序都仔细地看了一遍。随后,他又去泰和县上田观看农用水田插秧机操作表演。连日来邓小平在吉安地区走了几个县,相当劳累??伤还似7?,踩着泥泞的乡间小道,特意走上田埂,就近看插秧机表演。邓小平一边观看一边说:“插秧机这个问题,世界都没有解决,连日本都没有解决好,关键的问题是分秧不均。”
回到招待所后,刘步山询问邓小平看了农田插秧机操作后有什么意见。邓小平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你们还要研究农业机械化。”当听说扩大规模难,邓小平又说:“一件事总是由难到易。”
在泰和了解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之后,邓小平又决定再到农村去看看。像从前那样,他要和普通农民、农村基层干部摆摆“龙门阵”。
11月19日清晨,邓小平乘车离开泰和县城,直奔吉安市禾埠公社军民大队。
在禾埠,市、社负责人问:“首长,你想了解什么?”
“主要看看农业。”邓小平简练地回答。
小会议室里,邓小平饶有兴趣地听着市、社、大队的介绍,当听到军民大队军民二队的粮食亩产是780斤,副业有养猪和作粉丝,邓小平用称赞的口气说:“这个小队不错,副业搞得不错,农业也不错。”
听完介绍后,邓小平又提议到田里、养猪场去看看。
邓小平在市、社负责人的陪同下,步行2华里来到军民村。
邓小平径直走到村旁尚未收割的稻田旁,拈起稻穗仔细看看,点点头。
在大队猪场,邓小平问饲养员:“有多少头猪?”饲养员回答说共有109头。邓小平不顾气味重,一个栏一个栏,一头猪一头猪地数着过去。邓小平的认真劲又“倔”了起来。
“怎么差了9头?”邓小平发现只有100头。饲养员忙说有1头母猪带着8只小猪在外面晒场上。听到饲养员这样解释,邓小平满意地笑了起来。
当地干部看到邓小平蛮高兴,临走时,向邓小平提出:“首长,以后请再来。”
“有机会再来。”邓小平摇了摇手,告别了闻讯而来的群众,乘车而去。
1972年11月,邓小平历时一周先后走访了吉安、永新、宁冈、井冈山、泰和等县市。不久,他又去了赣南、景德镇等地。在江西老根据地这块革命热土上,老表们很快地流传开“邓小平又出来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人们急切地盼望着、期待着这一消息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