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18日,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云山分校校史上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朱德委员长视察来了。
这一天,碧空万里。修河两岸,云居山下,风歌树舞,水欢人笑。几辆黑色小轿车在南浔公路上由南向北疾驰,直奔云山而来。
3月中旬的云山,万木吐翠,宛如一道绚丽的大画屏。远看,春烟缭绕,一片新绿,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相间在万绿丛中,含苞欲放;近观,早几年师生们营造的松杉葱郁成林,苍翠欲滴。正如新中国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所吟唱的:“云山万丈高,春烟束腰,襟带龙凤千里飘。风景独数这边好,物华丰饶。……”
上午10时许,小车进入周田境内,出现在校门前的绿阴道上。倏忽,在离校门约50米远的拐弯处停住。
千百双眼睛凝视着车子的窗口。先行下车的工作人员打开一辆车门,车内一位身材魁梧的慈祥老人躬身走出,只见他满面红光。“啊,是朱德委员长!”师生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的热血在沸腾,心跳在加剧,从来没有过此时幸福。此刻激动。
是啊,这些在旧社会被人瞧不起的泥腿子、放牛娃、小长工乃至童养媳,今天能在这山沟沟里见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见到当年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朱总司令,怎能不激动万分、喜泪盈眶!
朱委员长被欢腾的师生们簇拥着,在学校领导陪同下,顾不上休息,一边走,一边询问着劳动建校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一再指示要按照毛主席光辉的“七·三0”指示办学。
提起劳动建校,每个师生都会流露出自豪的神采。学校领导介绍说:学校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遵循“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按照省委规定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校方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勤俭办校。没有厨房,师生们就在山边的土坎上挖个灶洞,埋上锅煮饭炒菜;没有水喝,师生们爬山越岭开沟,引来一股山泉,清甜的泉水就顺着用毛竹做成的“自来水管”哗哗地注进锅里;没有教室,师生们就在树林里上课;没有黑板,有的学生就把借来的一张黑漆面的旧办公桌竖起来当黑板用。
听到这感人的介绍,朱委员长高兴地赞道:“好!好!有井冈山的传统,有南泥湾的精神。”
当走近建成不久的教学大楼时,朱委员长又问:“这楼房是你们自己盖的吗?”
校领导恭敬地回答说:这楼房,从设计到施工,以及所用的砖头,都是师生们自己动手干的。负责设计的是学校里的一位下放干部和一位转业军官。他们一个曾当过建筑工,一个在部队学过两年建筑工程。为了赶制工程蓝图,没有晒图设备,他们就用复写纸复印,整整熬了七个通宵。施工队伍除了学校里的几名泥木工,其余全是学生。木料,自己砍;砖头,自己制坯自己烧。工学系的学生建了四只大窑,烧制了75万块青砖。有人计算,这些砖一块块连起来,可以从学校一直铺到九江,再铺上庐山顶呢!
朱委员长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党历来倡导的革命作风。
校领导的一番介绍,不禁勾起了朱德对延安时期艰苦岁月的回忆。那时,为了克服边区严重的经济困难,自己就从三国时曹操“开荒屯田“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首倡在南泥湾进行农、林、牧、副、渔以及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的综合开发,得到了毛主席、党中央的同意,并亲点王胡子(王震)挂帅,率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南泥湾精神。在屯垦过程中,自己还多次到南泥湾,视察地形,找老乡调查论证,常常是白天披荆斩棘,爬山涉水,晚上简单地搭个帐篷,歇宿荒郊。在大生产运动中,自己也注意处处以身作则,领导军委机关工作人员在王家坪附近开了个菜园,光自己加上身边几个勤务员组成的生产小组就种了三亩菜地。自己手把手地教年轻战士种菜,带头拾粪积肥。在工作极为繁忙的情况下,自己还要每年生产三石细粮交给公家。在边区的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自己亲手种出的一个大冬瓜,大家看后都很感动,有个干部还当场写诗一首:
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
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
……
正因为此,当委员长亲眼目睹云山分校师生继承和发扬我党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开创了学校新局面的情景时,怎不分外兴奋呢?
朱委员长迈步拾级,欲进大楼里去看看。随行医务人员考虑到大楼在山坡上,地势较高,他老人家已是76岁高龄,况且又一路风尘,没有休息,于是就上前劝阻。朱委员长站立在已踏上的第二级台阶,久久地看着大楼,直到离开几十步后,还不时回首仰望大楼的雄姿。
朱委员长欣赏的并非大楼本身,而是师生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1959年,即共大建校一周年,他老人家在给共大的题词中就谆谆教导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又红又专的方针,发扬勤俭建国、勤俭办校、勤俭办垦殖场的精神,开发山区,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今天的共大云山分校,与其他各地的共大分校不正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毛主席的“七·三0”指示,按照他老人家的教导办的么。
初春的阳光洒满校园,委员长的关怀温暖着每一个师生的心。
健步走在校园的中心大道上,委员长兴致盎然,谈意浓浓。像拉家常一样,从学校的山林、田地面积,党团员、干部、师生员工的状况,一直谈到学校发展的远景。当听说学校就地取材,利用野生植物酿出了几十吨品质优良的白兰地酒和杨梅酒时,他老人家便不顾劳累,提出去酒厂看看。
进入酒厂,缕缕酒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学校领导汇报说:酿酒的原料都是师生们在山上采集来的野生植物的果实,如橡子、杨梅等,这些野生的果实,过去在山上自生自灭,白白地浪费掉了。现在利用它们来酿酒,就为国家节省了粮食,降低了成本。
朱委员长听后,十分赞赏。他从场上抓起一把橡仁,细细地看着,并询问含有多少淀粉,出酒率达到多少。当听说橡仁还含有不宜食用的单宁,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时,他老人家又问怎样除去单宁。委员长看得仔细,问得详尽,酒厂的同志一一作了回答。
接着,委员长视察了各个生产车间。在酿造车间,酒厂同志指着几口大缸汇报说:“我们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专业人才,几口大缸,加上几个热心人,土法上马,边干边学,终于酿造出了几十吨价廉味美,微酸爽口的白兰地酒和杨梅酒。”朱委员长听后鼓励说:“因陋就简,办得好。”
走出酿造车间,来到粉碎车间。由于车间的门比较矮小,里面又粉尘飞扬,陪同人员考虑到粉尘太大,有碍于呼吸和健康,便请朱委员长留步??晌背ず敛辉谝猓飞斫氤导?,站在磨橡粉的土设备前一一细看。这情景,不禁使人联想起朱总司令在战争年代视察前沿阵地,俯身进入工事,出入硝烟弥漫战场时的情景。
在粉碎车间,委员长站立了很久,与工人同志们共同呼吸着那混浊的空气。是啊,委员长总是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心中总是时刻装着群众,对群众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从粉碎车间出来,他郑重地对走在身边的厂领导说:“要关心工人群众的健康,要改善车间的通风条件!”
视察结束后,朱委员长就要离开了。随行人员考虑到他老人家已很劳累,就把小轿车开到门前等候。大门的出入通道是靠门板搭起的临时便桥。委员长没有立即上车,他站在车前等候大家过桥,直到跟学校领导及欢送的人们一一握手告别后,才迈步登车。师生们洋溢着幸福与自豪的激情,深情地望着委员长的身影,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委员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