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
初春的井冈,满目苍翠。受山中偏低气温的影响,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尚未绽开,但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却已可见洁白无暇的井冈春兰,一株一株,花团锦簇,随着寒意未尽的山风,不时飘来阵阵幽雅的清香,沁人肺腑,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3月4日晌午,几辆轿车从拿山区政府院内驶出,沿着山峦起伏的盘山公路,向井冈山管理局驻地——茨坪驶去。
约摸个把小时后,车队在井冈山宾馆前停下。从车中下来的一行人中,有一位身着黑色呢子大衣、满面红光、笑容可掬的长者,特别引人注目。在宾馆大厅内等候多时的管理局负责同志见车已到,一齐迎上前去,激动地与长者握手,连声说道:“欢迎您,朱德委员长!”
时已76岁高龄的朱德,原来是应井冈山人民多次盛情邀请,偕同夫人康克清、女儿朱敏等,在中共江西省委、吉安地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回到他阔别33载、梦萦魂绕的井冈山,故地重游。
见到前来迎候的管理局负责同志,朱德喜悦之情溢于眉梢。他十分高兴地说:“我又回到井冈山来了,井冈山是我第二故乡。”
朱德、康克清不顾旅途辛劳,在宾馆稍息片刻便提议出去转转。经管理局领导安排,他们首先来到茨坪南山,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红军烈士墓。朱德怀着对先烈的无限怀念之情,拾阶而上,缓步环绕纪念塔一周。接着来到烈士墓前,脱帽致哀。这里,掩埋着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英勇捐躯的先烈,其中有被敌人惨害的小井红军医院的100多个伤病员的遗骨。朱德凝视着眼前修葺一新的坟茔,不禁回想起井冈山斗争初期,战友们为创立根据地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的情景。
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从此点燃起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朱德初上茨坪时,住在东边山下一栋黄土墙的农舍。在这里,他与毛泽东一道为红军制定了一系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连续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役的胜利,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军事“围剿”,创立和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其间,有许多红军指战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想到这,朱德深情地跟随行的同志说:“他们都是革命的功臣,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烈士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代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开创美好的未来。”
离开红军烈士墓,朱德又走进了井冈山光荣敬老院,看望当年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士遗属。他详细地询问了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就像当年走访老乡家一样问寒问暖,关心备至。见到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朱军长,老人们欣喜万分,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几十年了,许多心里话不知从何说起。
不是么,当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军赣南,井冈山人民早也盼晚也盼,盼望红军早日打回来,盼望毛委员、朱军长早日重返井冈山。然而,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饱尝苦难的井冈山人民望穿秋月,仍不见亲人们的身影。全国解放后,井冈山人民多么想毛主席、朱总司令回到井冈山看看,人们的思念之情更浓,盼望之意更切。每当中央有关领导上山视察时,总忘不了捎上几句心里话。而今,大家就坐在朱军长身边,聆听他那久违了的浓重川音的话语,怎能不激动万分?
朱德不停地向老人们问话,大家无拘无束地回答。当听到他们夸赞党的领导好、生活有保障、日子过得很幸福时,朱德语重心长地说:“现在革命胜利了,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国家还很穷,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去争取更大的光荣。”接着,他又对陪同的管理局领导同志说:“你们要在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手工业生产。井冈山地区到处是毛竹,遍山是箬叶,可以组织起来,多编织一些雨帽和竹器卖出去。当地供销社不仅要组织收购和销售,还要组织土特产品的生产,要尽可能地发挥井冈山的自然资源的优势,使人民尽快地富裕起来。”
朱德下榻井冈山宾馆。置身于当年战斗过的故地,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说奔波了整整一天,此时却无一丝睡意。他轻步走近窗前,随手推开一扇排窗,举目远望,只见湛蓝的夜空,一轮明月,几朵白云,依稀可见的点点星星闪闪烁烁。多么美丽的夜景啊!勤劳朴实的井冈山人民,大概已进入甜蜜的梦乡。
3月5日上午,朱德一行驱车前往大井。这里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红军活动最为频繁的村落之一。村庄中部有一幢广式结构的平房,当年毛泽东就住在这里。朱德走进旧居,仔细浏览曾是毛泽东的住房,端详着陈列室里每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他谆谆告诫随行的管理局领导,要妥善?;ず镁删雍臀奈铩?/font>
穿过一条甬道,来到当年红军医务所旧址,朱德在一堵残墙前停下。这堵残墙被精心地镶嵌在粉刷一新的白墙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担任讲解工作的原大井村暴动队队长邹文楷赶快上前,介绍说:“1929年1月中旬,红四军下山后,大批白匪军进犯井冈山,留守红军和当地村民与敌人浴血奋战几昼夜,终因敌强我弱,根据地失守。白匪军进山后,实行‘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残酷政策。大井也难逃厄运,财物被洗劫一空,房屋被全部烧毁。”他用手指着跟前的残墙,“毛泽东旧居被烧得只剩下这堵残墙。村民们出于对毛委员和红军的热爱,十分珍惜它、爱护它。为了避免日晒雨淋,防止残墙风化,村民们一次又一次用茅草和杉树皮把它遮严盖实。解放后,人民政府按照原样修复了旧居,并特意将残墙嵌在新墙之中,一方面可以继续得到?;ぃ硪环矫婊箍勺魑锩辰逃募?。”
“朱军长回到大井”的消息不胫而走,山村里朴实憨厚的村民们捧着红薯片、花生米、南瓜子、姜糖丝等特产,纷纷拥向毛泽东旧居,请朱军长好好品尝品尝。不一会儿,八仙桌上堆积如山。朱德一边感谢乡亲们,一边关切地询问他们生活和生产情况。旧居内不时传出欢声笑语。整个大井村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
下午,朱德一行兴致勃勃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这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建筑,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气势雄伟,为井冈山主要建筑之一。1958年开工兴建,1960年7月1日开馆试展,已接待了中外无数游客。展厅内文物、照片、图表、模型琳琅满目,陈列有序。
朱德在讲解人员的引导下,边听边看。当讲解到朱毛会师时,陪同一旁的管理局领导轻声问道:“现在有些人对井冈山会师地点提出质疑,请问委员长,朱毛红军到底是在哪里会师?”朱德肯定地回答:“会师地点在砻市。红军会师,使三省暴动集合于井冈山。”当看完红军三打永新的展览后,朱德建议道:“三次打永新的材料应再充实点。三打永新消灭了朱培德的主力。朱培德的主力被打垮后,国民党其他军队就不敢配合了。三打永新的胜利一个关键,是根据地发展和红军发展的关键,与后来红军取得胜利有关,一、二、三次反‘会剿’取得胜利与三打永新有关。”
在陈列室的橱柜里,存放着一根陈旧的竹制扁担,上有“朱德记”三个大字。朱德的女儿朱敏看见后,非常兴奋,连忙靠近父亲,拉着朱德的手问道:“爸爸,这是你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吗?”朱德凝视着眼前熟悉的扁担,转头看着女儿微笑着点了点头。当年挑粮上山的情景,顿时浮现在他的脑海。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之初,湘赣两省之敌在不断进行残酷军事“会剿”的同时,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企图将中国革命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粉碎敌军的联合进攻和封锁,巩固根据地,朱德利用指挥部队加强战备训练的间隙,还与战士们一道起早贪黑,翻山越岭,从宁冈挑粮上山。战士们考虑到军长年岁已高,既要忙于军事工作,又要参加挑粮,担心他吃不消,把身体累坏了,都劝他不要去,可朱德却笑呵呵地说:“我身体好,军事工作可安排早晚两头时间处理,挑粮是一定要去的。”战士们见劝说无用,一次,便“合谋”将朱德的扁担藏起来。谁知,朱德找不到扁担,非常着急,赶紧命令军需处长范树德弄根扁担来。范树德无法,只得到老乡那里买了根竹子,做了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朱德接过扁担后,为防“不测”,找来墨笔写下了“朱德记”三个字。从此,这根扁担就伴随朱德爬山过坳,直到完成挑粮任务。30多年过去了,凡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同志,都能唱出这样一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参观完展览后,朱德来到休息室,与博物馆的同志一起座谈,就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有关史实作了补充和说明,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写井冈山历史,湘南暴动这方面也要写,这样就比较全面。”朱德鼓励在座的同志要努力工作,大力宣传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他指出:“革命的历史要给人家看,不仅有国内的来看,还有国外的来看。中国革命的经验,17亿殖民地人民是很需要的。”朱德应博物馆领导的要求,挥毫题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标和“天下第一山”几个浑厚苍劲的大字,为井冈山人民留下了珍贵永恒的纪念。
朱德一生喜爱花卉,尤对井冈兰花情有独钟。当年只要一见到兰花,便会亲手挖几株回来,栽在住房门前,精心培植。
这次故地重游,又勾起了他对井冈兰花的思念之情。在离开茨坪的前夕,朱德向管理局的同志问道:“在我的记忆里,井冈山到处都有兰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现在还有。”一位同志用手指着前面不远的一座山说:“在那座山的背后,有一块平地,生长着不少兰花,我们叫它‘兰花坪’。”朱德听后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说:“快领我去看看。”朱德的话,难住了管理局的主要领导,连忙解释说:“那里还没有修公路,山路崎岖不平,很不好走,还是让我们去挖几株来吧!”朱德摆了摆手,“不用了,我要亲自去看看。路不好走,可以走慢点嘛!”
迎着习习春风,朱德拄着手杖,一路稳步而行。来到兰花坪,见到一株株生机盎然的兰花,朱德眼睛一亮,猛地想起了自己当年曾经到过这个地方,连声说道:“记起来了,1928年上井冈山时,我就是在这儿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兰花,当时好像叫‘背坳’。红四军向赣南进军也是从这里出发的。部队就在这块平地上集合,马都系在周围的林子里。”说罢,他慢慢地蹲下身来,采了几株兰花,一边仔细地端详,一边赞叹道:“多么美丽的鲜花?。≌媸乔逑闫吮茄?!”手捧洁白的兰花,漫步兰花坪,朱德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3月6日上午,井冈山宾馆前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他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目送着朱德一行登车下山。车已启动,朱德仍旧隔着车窗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几辆小车顺着连绵起伏、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直奔“高路入云端”的五大哨口之首——黄洋界。
临近黄洋界,路边有一棵千年古荷树,枝繁叶茂,几个大人手拉手方能将它围住。由于它生长在山巅,越发显得高大雄伟。车到荷树下,朱德起身下车,健步登上台阶。他指着荷树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当年我和毛主席走遍了井冈山的每一个地方,挑粮上山时常在这棵荷树下休息,与战士们一起唠家常,交流思想。”接着,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毛泽东在树下做红军战士思想政治工作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有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一道挑粮上山,来到树下歇息。为活跃气氛,减轻疲劳感,毛泽东问身旁战士:“我们站在这里能看到哪些地方?”战士们七嘴八舌回答:“西面可看到江西的宁冈,南面可看到湖南的酃县。”“还能看到哪里?”毛泽东问。一个战士扬了扬头,答道:“前面除了一座座山峰,什么也看不清了。”毛泽东站起身来,寓意深刻地说:“我们站在井冈山上,不仅要看到江西、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我们今天挑粮上山,就是为了坚持革命斗争,为了解放全中国。”
朱德一行人从荷树下来到黄洋界哨口,登上制高点。极目远眺,群山逶迤,壑深谷幽,重峦叠嶂,险峻陡峭。一阵阵灰朦朦的云雾沿着深邃的峡谷迅速上涌,宛如大海翻腾的碧波,汹涌澎湃地向天边卷去,如梦如幻,犹如置身于仙境一般。近观林海,古木参天,绵延天际,既不失雍容大度的端庄,又显出深沉、凝重的自然美色。昔日的战壕、掩体,纵横交错、依稀可见,深入其境,使人不禁回想起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峥嵘岁月,往日的枪炮声、呐喊声仿佛重在耳边震响。
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纠集4个团的兵力,乘红军主力入湘未当之际,合谋会攻井冈山根据地。留守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坚守黄洋界哨口,他们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凭借哨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英勇抗敌,打退了敌军一次次猖狂进攻。下午,不甘失败的敌军重新聚结开始发动新一轮攻势。红军也将茨坪留守处的一门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扛到阵地投入战斗。不料,第一发炮弹打哑了,第二发又未炸响。这时,敌人蜂拥而上,边叫喊着边向红军阵地冲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第三发炮弹像离弦之箭飞出炮膛,射向敌军指挥所,“轰隆”一声巨响,敌军指挥所被摧毁。正向哨口攻击的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声吓懵了。抬头仰望,各个山头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号角声、呐喊声响彻山谷。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返回山上,吓得连滚带爬,趁夜逃回驻地。当毛泽东、朱德率部一路兼程赶回井冈山后,闻讯大喜,连声称赞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兴奋之余,毛泽东诗兴大发,随口吟成一首振奋人心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
回到公路上,朱德对周围的同志说:“黄洋界是井冈山一个很重要的哨口,在反‘会剿’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28年的那次战斗,关系到井冈山根据地的存亡,最后红军以少胜多,很了不起。毛主席还特意写了一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今天革命胜利了,黄洋界之战更值得我们纪念。”1964年,井冈山管理局党委根据朱德的意见,在黄洋界哨口旧址建造了一座木制“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以纪念这段光辉历史,供后人游览瞻仰。
过了黄洋界,朱德一行还参观了宁冈茅坪的八角楼等旧居旧址,会见了部分革命老人和烈士亲属,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尔后,他怀着无限眷恋的心情,远眺巍峨的井冈山,心中默默念叨:“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