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七八月间,1961年八九月间和1970年八九月间,中共中央先后三次在江西庐山举行会议。期间,蔡广堂,赵子昌作为警卫人员,曾两次在朱德委员长身边工作、生活,度过了终生难忘的125天!1959年那次会议结束后,在中央领导同志即将返回北京前,8月18日,朱德等中央首长与警卫战士一起合了影。几十年来,每当捧起这张珍贵的照片,朱德的音容笑貌,伟大而又淳朴的光辉形象,就立刻浮现在这些警卫战士眼前;他对警卫战士的关怀、教诲,警卫战士们记忆犹新!
朱老总的党性观念很强,他虽德高望重,却不居功自傲,时时事事考虑他人,谦虚谨慎,待人热情。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住在庐山交际处接待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会议室就在周总理住所后面的西餐厅。7月8日上午8时,周总理的随从警卫、省武警总队副总队长、庐山指挥部负责人张以诚,向该警卫目标的外卫组长、省武警总队作战参谋蔡广堂交待:“今天会议室有会,总理昨晚通宵办公,刚刚入睡,为了避免参加会议的汽车声音吵醒总理,请你到离所100米外的路口去阻拦汽车,让出席会议的首长在路口下车,徒步进入会场,不要让小车开到周总理住所门口来。”
任务交待得明确具体,蔡广堂马上照令执行。他像交通警察一样,在路口指挥车辆,一连拦住了好几辆来开会的首长的座车。不一会儿,又来了一辆黑色小轿车,蔡广堂右手一举,左手向会场方向打手势,示意下车从这里徒步进入会场。小车立即停了下来,坐在前排的是朱德的随从警卫、省武警总队一大队大队长吕正光,他迅速下车。紧接着,康克清大姐下了车,径直向会场方向走去。朱德没有下车,蔡广堂心想:是不是考虑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要让他乘车到总理住所门口下车?蔡广堂上前正要开口,吕正光马上解释说:“委员长不是来开会的,他另有活动。”事后蔡广堂才知道,当时的庐山会议初期(7月2日—16日),会议安排半天开会、半天参观。上午开会的下午就参观,下午开会的上午就参观,整个会议气氛轻松,毛泽东主席称它是“神仙会”。这天,朱德上午安排参观,他是去含鄱口风景点游览的。朱德的座车一开动,蔡广堂向他老人家行了注目礼,委员长满意地点了点头。朱德是全军统帅,一个普普通通的警卫战士把手一举,他的小车就停下。多么自觉遵守纪律的首长啊!统帅与士兵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
还是这次会议期间,7月的一天中午,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来到朱德夫妇的住处看望康克清大姐,当时康大姐不在,何大姐便问朱老总在不在,值班卫士告诉她,正在楼上办公,她就回去了。事后,卫士向朱老总报告此事,总司令和蔼地说:“你这个同志啊,怎么能这样对待客人呢?”接着,他给这位卫士讲了古代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接待来访者的典故。朱老总说:“古代的周公离现在已有几千年了,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又是宰相,很谦虚。周公有一次正在洗头,不巧有三位客人来访,他三次握着头发见来访的人;还有一次他在吃饭,一顿饭中三次吐掉口里的食物接见来访的人。古代人都讲谦虚,不搞官僚主义,热情待客,你不让客人见我,就给打发走了,这样做,多不好??!”卫士听了很感内疚,深受教育。当时这件事一传出,负责执勤的人都受到深刻教育。总司令的这种谦虚热情、平等待人的高贵品德,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8月底的一天中午1时许,艳阳高照,正是游泳的好时光。赵子昌带领江西省武警总队游泳队在人工湖畔,一边值勤,一边整理游泳场地,做迎接首长下湖游泳的准备工作。这时,来了一辆黑色的“吉姆”牌轿车,朱德委员长和康克清大姐从车中走出。
康大姐问赵子昌:“今天水温多少?”
“水面温度26度,水下温度22度,最适合朱老总游泳了。”赵子昌马上回答。
朱德笑了笑,问道:“今天主席会来游泳不?”
赵子昌答:“朱老总,我们还没有接到通知呢。按平常规律,毛主席中午要休息一会儿,3时以后才会出来游泳的!”
“那好,今天我们就游它一个小时吧,千万不要影响主席游泳?。?rdquo;
“请朱老总放心,不会的,就是主席现在来游泳,我们也安排得开的,我们游泳队21人,可以一起陪主席游泳,也可以分成3个水上警卫组,同时接待三位首长和随员游泳。”
朱德听了点了点头,解释道:“我年龄大了,游一个小时足够了。”他交待赵子昌等人,“你们一定要集中力量保卫好主席游泳??!”说完,朱德进屋换上自带的游泳衣。临下水前,还再三叮嘱赵子昌:“你一定要掌握好时间!”
这一天,朱老总的兴致特高,12名游泳队员排成三角形的警卫队形,陪同总司令绕着人工湖游了一周,大约有1200米的距离。
赵子昌问:“朱老总累不累?”
朱德轻松地回答:“自我感觉良好,还可以继续游!”
又游了大约300米左右,朱德忙问:“一个小时该到了吧?”
赵子昌抬头高声问在岸上值勤的小邱。听到回答:“还差10分钟!”朱老总便立即下达上岸的命令。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更何况是总司令亲自下的命令啊!赵子昌等人?;に先思一氐搅税渡?!这时墙上的大挂钟正好响了两下,朱德满意地笑了,大家也跟着笑了起来。
走进更衣室,朱德对赵子昌说:“你是军人,又是指战员,一定要精确掌握时间,钉是钉,铆是铆,不能有丝毫含糊!时间就是军队的生命!”
赵子昌很受教育。总司令对时间的要求多么严格!他对毛主席是多么敬重??!
朱德一生非常重视学习。他酷爱看书,古今中外名著他都阅读,知识渊博是举世闻名的。他不但自己学习,而且还帮助、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学习。有这样一句话经常挂在朱德的嘴边:“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
朱德在庐山会议期间,他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警卫人员大开了眼界,朱老总除了开会、批阅文件外,主要时间都是用来看书学习。在他住所的办公桌上、床头上、茶几上、会议室里,到处都放着书。他看书学习很有特色,一边看书,一边写眉批、记心得笔记。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那种“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务实求真的钻研精神。他不仅从书本上学习,还善于向群众学习。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他的随从警卫吕正光陪同他外出开会或者散步途中,他总见山问山、见花问花、见草问草、见虫问虫、见鸟问鸟,见到房子还要问这房子解放前是什么人居住的等等,问得很详细。吕正光尽管雅称“庐山通”,有时也被他问得答不上来。
吕正光从山东随军渡江南下后,一直在江西内卫部队工作,经常陪同中央和军内首长上庐山。平均每年要上庐山五六次。所以,他对这座庐山很熟悉,比庐山的导游员还强,由此得来“庐山通”的雅号。
1959年8月初的一天傍晚,吕正光陪同朱老总散步,朱德指着一棵高大挺直的树问道:“这树叫什么名字呀?”
吕正光讲不出,只好红着脸说:“不认得。”
朱老总一边表扬他的诚实,一边教育他说:“今后要多学习,多到实际中去学习,多向人民群众请教。”
吕正光心里感到沉甸甸的。这些日子跟随在朱老总身边,他所问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卡壳”,今天倒给卡住了。第二天天刚亮,吕正光将采摘的这棵树的叶子,送到20里路远的庐山植物园向老园艺师求教,才得知这是一种在庐山也罕见的阔叶罗汉松,便立即跑回住所向朱德汇报。朱德非常高兴,表扬他说:“你这种虚心拜师的精神很好,一定要发扬下去,没有这种精神是不能学到科学知识的。向群众学习,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
这件事给警卫人员一次生动的教育,大家都打心眼里敬佩朱老总,都表示学习朱老总的虚心好学的精神。
朱德出身在四川仪陇山区,是大山的儿子,从小就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山、善于登山是出了名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把爬山与敌人作战、戏称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最好方式。解放后,只要有机会,他总喜欢爬爬山,藉以锻炼身体,活动筋骨。他常对警卫人员说:“要革命,就要锻炼身体,身体不好,是不能为革命作更大贡献的。”
1963年1月29日,77岁的朱德和87岁的徐特立一道登广西桂林市的明月峰,朱德即兴作诗一首赠徐老:“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徐老也回赠了一首:“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这两位革命老前辈,以诗抒怀,磨练自己的坚强革命意志,感人至深。这是后话。
1959年朱德在庐山开会时,住在河东路359号别墅。这座房子后面有一座大约50米高的小山,这是当时中办主任杨尚昆考虑朱德喜欢爬山特意安排的。朱老总对这里的环境很满意,每天早、晚都要到房后爬山一次。随从警卫考虑他已是73岁的老人了,给他备了一根手杖,但他爬山时一直未用。1961年秋第二次庐山会议时,朱德已是75高龄了,仍然坚持爬山锻炼,除了拿上手杖外,警卫人员还要扶着点,但他登山的兴致仍然不减当年!
当时主要负责警卫中央首长游泳工作的赵子昌,只见过朱老总游泳的风采,没有见过他老人家登山的雄姿,很想亲眼目睹。1961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赵子昌去总队指挥部汇报完工作出来,路过朱德住所门口,见康克清大姐扶着朱老总准备外出散步,便急忙向张以诚建议由他陪同。得到同意后,他高兴地跑上前去,同康大姐一起扶着朱老总。
赵子昌请示道:“朱老总,今天到哪里去散步?”
朱德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好天气,无雾无风,难得,我们走山路到人工湖畔看看吧!”
于是,赵子昌便扶着朱老总翻过两座小山岗,走了约1里路。途中,朱德亲切地询问赵子昌的籍贯、年龄、参军时间,还问了他每天早晨是不是带领游泳队爬山锻炼?赵子昌一一作了回答。朱老总问的可细了。
“你们上下山是怎么爬的?”朱德问道。
“我们是沿着这条山路来回跑的。”赵子昌回答。
朱德马上纠正说:“上山可以跑,下山要快步走,不能跑。庐山的山路大多数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梯形路,容易踩滑伤脚的。”
“是真的。”赵子昌联想到前几天发生的事,告诉朱德:“我们就有一名战士跑步下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幸好未受伤。”
朱老总的经验真丰富,连怎么走山路都有研究,不愧是领兵打仗的统帅!该向他老人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朱德——人民的老英雄,您是警卫战士心中的丰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永远敬仰、怀念您,永远学习您的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