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月27日,是华夏子孙的新春佳节。第一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加上传统的春节,这一天,中央苏区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200多万人民群众沉浸在欢乐之中。在宁都的小布,更是人头涌动,热闹异常。数万军民欢聚在一起,召开庆祝反“围剿”胜利暨迎春大会。
初春明媚的阳光,驱散了隆冬严寒的余威。和熙的春风,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朱德面带着笑容,早早来到了会场。他穿了一套新军装,脸上刮得干干净净,显得更加威武、精神。
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朱德走上主席台。他对着情绪高昂的数万军民,大声说道:“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一定会对苏区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我们广大军民要团结战斗,坚决粉碎敌人对苏区新的‘围剿’。”接着,他勉励苏区群众搞好生产,发展经济,不断扩大红色区域;希望红军指战员认真总结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加紧整训,进一步提高军事素质。
朱德的预言,很快变成了现实。第一次反“围剿”的硝烟还未散去,2月,蒋介石找来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密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蒋介石还任命何应钦兼任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全权负责这次军事行动。
吸取第一次“围剿”惨败的教训,蒋介石、何应钦决定由“长驱直入”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分几路从赣江到福建建宁向中央苏区腹部推进。
何应钦被委以重任后,立即调兵遣将,实施对中央红军的军事进攻。除参加第一次“围剿”的兵力外,何应钦从其他一些省又调来10万军队,参加江西的“围剿”,总兵力在20万以上;叫嚣“3个月内消灭共军”。为了实现消灭中央红军的反革命企图,国民党军在大举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双管齐下。他们奢望在短时间内完成“围剿”中央苏区的任务。
朱德得知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围剿”的消息后,因心里早有准备,并不觉得突然,但却感觉到形势十分严峻。因为,这次敌人增加了一倍的兵力,而中央红军此时只有3万人,比第一次反“围剿”时还少一些。敌我之间兵力上的悬殊更为明显。同时,第一次反“围剿”刚刚结束,红军还未恢复疲劳,更谈不上集中时间进行整训。此外,敌人在大包围的布置之下采取稳步推进政策。他们每日只前进数里或一二十里,并且在大部队推进之前以小部队作火力侦察,防止孤军深入、贸然行动。这样,也就为红军歼敌增加了难度。
“红军要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朱德清醒地估量到反“围剿”的严峻形势,也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
去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朱德任红军总司令。今年1月15日,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被任命为副主席。这样,朱德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他考虑问题、作出决定,常常把中央红军、中央苏区,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
“当务之急,要确定反‘围剿’的战略方针,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朱德经过深思熟虑,把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的战略方针作为首要问题提出与毛泽东商量。经过同毛泽东反复研究,决定依旧采用“诱敌深入”的打法,把敌人吸引到根据地内部,待他们在行进中暴露出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各个击破。
3月23日,朱德、毛泽东发布命令,要求中央红军由中央苏区北部向南移师至广昌、石城、宁都、瑞金一带。
4月1日,国民党军18个师加上3个旅,分别由蔡廷锴、王金钰、孙连仲、朱绍良率领,分4路向中央苏区进犯。苏区军民进入战争状态。第二次反“围剿”的帷幕拉开。
围绕着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尽管朱德、毛泽东意见一致,但在根据地内部,却有诸多不同的看法。在4月中旬召开的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对反“围剿”的打法,有人提出“牵牛”的主张,即把敌人引到苏区外部打击之;有人主张中央红军退出苏区,到四川去开辟新苏区;还有人提出“分兵退敌”的策略,即把红军兵力分散,转移敌人的目标,从而达到击退敌人、保卫苏区的目的。
朱德在会上发表了旗帜鲜明的意见。他坚决支持毛泽东“诱敌深入”、留在中央苏区打的主张,而不赞成其他打法。朱德对“诱敌深入”方针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集中优势兵力,引诱敌人在根据地内部聚歼之,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完全可能的。”他对反这次“围剿”的前途,充满信心。然而,这个主张多数人并不支持。为此,毛泽东提议扩大范围继续讨论这个紧迫的战略问题。
4月1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召集扩大会议,参加者除中央局成员外,还有各军军长、政委、参谋长及政治部主任?;嵘希蠖?、朱德反复做工作以及与会者的充分讨论,关于留在中央苏区打的意见终于得到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墒牵幽睦镒攀?,究竟先打哪一路敌军,即又引起了新的争论。
毛泽东、朱德主张先打西路第五路军的王金钰部。理由是,王金钰部系由蒋介石收编的杂牌军组成,实力较弱,同蒋也有矛盾;王部是北方军队,不善爬山,不善在南方作战;西面的地形、群众基础都好,便于红军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过讨论,会议采纳了“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决定先打第五路军,然后由西向东横扫、各个击破敌人。
4月19日,朱德、毛泽东签发命令,要求红一方面军“以极迅速行动首先消灭王金钰敌军,转向敌军攻围线后方与敌军作战,务期各个消灭敌军。”
23日各路红军进至吉安东南的龙冈、上固地区集中之后,朱德、毛泽东又发出命令,要求红军从龙冈向西前进40里,隐蔽集结在东固一带。
东固位于吉安的东面,和吉水、兴国数县接界。它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尤以西北方向的九寸岭、观音崖更为险峻峭拔,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卫护着东固山区。翻过这此高岭,便是王金钰部驻扎的富田。东固由大小200多个村庄组成,居住着1万多农户。
还在两年多前,朱德曾来过一次东固。1929年1月中旬,他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3000多人从井冈山下来,2月中旬抵达东固,受到了红2、4团的热烈欢迎。虽然东固没有公开的苏维埃政权,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开展土地斗争,但是,这里群众斗争情绪高涨,党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红2、4团也和当地群众有着血肉联系。这一切,都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朱德看来,东固根据地在实践中创造的斗争经验,是十分珍贵的,也值得其他根据地借鉴。
此时朱德又来到东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他用深情的目光眺望着熟悉的村庄、田地、山水、农舍,勾起了对件件往事的回忆。他想起了1929年2月下旬离开东固以来的艰难岁月,想起了两年多来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壮烈场面,想起了赣南闽西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想起了这次率领3万人马屯集东固的重大使命。“只要耐心等待,总会寻找到歼敌机会的。”望着迤延起伏的崇山峻岭,朱德的双眸显得更加明亮、有神。
3万大军云集东固,顿使这个偏僻、宁静的山区热闹起来。没多久,200多个村庄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标语,村内村外到处是简陋的营房。朱德不时地从这个连队走到那个连队,检查部队训练、生活的情况,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开展群众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情况。
4月下旬,正是南方春插大忙季节。大小村庄的青壮年都组织起来,帮助红军站岗放哨、捕捉敌探、监视敌情。在田间耕田、插秧的,尽是妇女和老人。为了不误农时,朱德要求抽调指战员到各村帮助春插。漫山遍野,奏响了一曲曲民拥军、军爱民的凯歌。
数万大军屯集不大的东固,不仅严密封锁消息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物资供应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防止走漏消息,朱德同军队、地方上的负责同志作了周密的布置,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东固山区,像似置于铜墙铁壁之中,一丝风声都没有透露出去。
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本来就造成东固苏区人民生活上有不少困难。如今3万多人云集在此,短缺的物资更显得匮乏。加上时值四五月份,正是农村青黄不接之时。这样,红军指战员的日常供应,时刻困扰着朱德。为了不增加群众的负担,渡过生活上的难关,各部队挖山笋、捉泥鳅、摸田螺、割野菜,勒紧裤带,忍受饥饿,勇敢地向生活上的困难挑战。朱德也时常用山笋充饥,以野菜填肚,给广大官兵增添了克服困难的无穷力量。
4月30日,又是一个艳阳高悬的晴天。苏区中央局召开的军事会议,正在东固的一栋民舍里紧张地进行着。朱德参加了这次会议,与毛泽东等对第二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再次作深入、认真的研究?;嵘希治隽说蟹降娜醯慵昂炀挠攀疲恢驴隙?ldquo;诱敌深入”的战略思想,并通过毛泽东提出的整个战役各个歼灭敌人的连续作战计划。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转眼间,红军在东固已经呆了20多天。半个多月中,驻扎在富田的王金钰部一直没有动静。这下,红军中不少指战员有点沉不住气了。他们求战心切,急盼早日开战,早日歼敌。
“我们要沉得住气。敌人一定会东进的,我们一定会寻找到歼敌机会的。”朱德经常深入连队,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家克服急躁情绪。他还不时鼓动大家的士气,激励指战员树立信心,迎接新的战斗的考验。
果然不出朱德所料,王金钰部蠢蠢欲动,准备向东开进。5月13日,红军谍报员拿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情报,十分激动地直奔朱德、毛泽东那里。
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缴获到了敌军的通讯设备,还俘虏了无线电技术人员。战斗结束后,朱德提出以这些设备与人员为基础,组建我军第一支无线电大队。从此,不仅同设在上海的党中央建立了空中通讯联络,而且还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13日,驻扎东固、吉安的敌军用明码联络,被红军无线电大队截听。敌军在电台联络时泄露,王金钰的右翼部队第四十七师一个旅和第二十八师,正由富田分两路向东固开来。其中,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沿观音崖、九寸岭向东固挺进,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沿中洞向东固攻击前进。
红军在东固秘密隐蔽半个多月,由于严密封锁消息,国民党军队始终未能得到任何情报,误认为红军主力还远在宁都地区。因而,决定大胆向东开进。加上他们欺红军缺乏通讯设备,在电台联络时毫无顾忌地用明码通话。结果,行动计划完全被红军掌握。
“好,王金钰部终于倾巢出动了!”朱德看了看情报,兴奋地对毛泽东说:“我们在东固足足等了20多天,终于没有白等。”
“我们可以先消息公秉藩,然后乘胜击败王金钰的余部,以转变敌我的攻守态势。”毛泽东慢慢地吐了一口烟,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好,我们立即发出命令,做好歼敌准备。”朱德擦了擦双手,对即将来临的战场上的拼杀,充满必胜的信心。
14日晚,朱德、毛泽东向全军发出命令:夜12点起床,1点吃饭完毕,2点准时出发,务必在拂晓前占领东固的有利地形,坚决消灭来犯的公秉藩第二十八师。
15日凌晨,大地尚在一片寂静中,各路红军迅速行动。他们穿过了蔡廷锴、郭华宗两敌之间狭窄的“牛角尖”,向正面敌人猛扑过去。16日,朱德、毛泽东在东固至中洞大道北侧的白云山指挥战斗。养精蓄锐的红军指战员,如猛虎下山,在战斗中英勇拼杀,无所畏惧,把惊魂落魄的敌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敌第二十八师万余人马被我全歼,敌师长公秉藩被生俘,副师长王庆龙被击毙。在追击中,红军又歼灭敌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大部。17日,各路红军会师富田。至此,第二次反“围剿”的首战获得大捷。
公秉藩被俘后,隐蔽身份,混在俘虏中,充当普通士兵??赡芩孪染驮じ械交嵊姓庋南鲁?,所以,在战斗前只穿了一套普遍士兵的衣服,也不佩戴任何军章符号。在一大群俘虏中,公秉藩和其他国民党士兵一样,从红军手里领了3块银元,只身逃跑。他的文件箱、私章等,却被红军缴获。为此,红军战士凑了一首打油诗嘲笑之:“万人出发一人回,剿共收场悔不该;提笔起呈心猛省,叫人快刻私章来。”
在富田,朱德想起了前几个月发生在红军内部一件惊心动魄的事。1930年12月,由于肃反的扩大化,导致赣西南地区发生错捕、错杀的反常现象。红二十军内一个团政委在自己可能会被错杀的情况下,采取过激行动来反击肃反扩大化,集合队伍先包围军部,抓了二十军的军长,放出军内被关押的同志,后又在富田武装包围驻扎当地的江西省行委,释放被关押的70余名地方干部。酿成震惊苏区的“富田事变”。与此同时,富田事变的领导人又模仿毛泽东的笔迹,精心炮制一封信给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古柏,要他把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打成反革命分子。接着又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口号。他们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挑拨离间毛泽东与朱、彭、黄、滕之间的关系。
“这信不是毛泽东写的!”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对毛泽东有着深厚感情、处处维护党内军内团结的朱德,一眼看出了伪造毛泽东来信的破绽,立即把信件交给毛泽东。
“你怎么还把信送给我呀?”毛泽东笑着问朱德。
“我不相信这信是你写的。”朱德直爽地回答。
随后,朱德和彭、黄、滕一起,在12月17日联名发表了《为富田事变宣言》,18日又发表给红二十军主要领导人的公开信,严厉批评红二十军少数领导人的错误行为,维护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避免了红军的分裂,也极大地克服了富田事变造成的严重危机。
想起富田事变,朱德对加强红军团结、加强领导核心团结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由于当时他和相关同志辨明了真伪,把握了立场,维护了团结,才迎来了苏维埃区域的巩固与发展,才赢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及第二次反“围剿”的首战大捷。
各路红军在富田会合之后,朱德、毛泽东又率领他们马不停蹄地向白沙敌军猛烈追击。
第二天,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山路泞滑,给红军的行军增加了不少困难,不时有战士摔跤,弄得一身全是泥水。为了及早赶到目的地歼灭敌军,红军指战员顾不上坡陡路滑,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一股劲地向前疾走,终于在19日赶到吉水的白沙。
白沙位于东固的正北面、富田的东北面,距富田近百里。驻扎在白沙的国民党第四十三师郭华宗部,以及从富田溃退而至的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残部,受到富田一战的影响,早已惊恐万状,无心恋战,正准备向后撤退。
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进军神速,所向披靡。他们如天兵出现在白沙,截住正在撤退的敌军。没有经过怎么激烈的战斗,红军大败敌军,将郭华宗师的一个旅及上官云相师的残部全部歼灭,生俘敌军3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二个战斗——白沙战斗的胜利。
接连取得富田、白沙战斗的大捷,朱德更加来了精神。他忘却连日来的劳累,同毛泽东一起带领全体红军将士,按照原定的作战计划,由西向东横扫,直奔永丰中村。
此时,奉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的命令,敌军高树勋第二十七师正取道中村向藤田推进,准备增援诚惶诚恐的郝梦龄第五十四师。5月21日,高部的一个旅抵达中村。
中村地处永丰的东南面,和乐安、宁都接壤。22日拂晓,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分两路包围中村,向高树勋的一个旅发起猛烈攻击。在士气旺盛的红军面前,敌军大败,一个旅及师部被全歼。中村战斗,又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敌军在富田、白沙、中村战斗中一再遭到红军打击,士气顿时大挫。胡祖钰的第五师、毛炳文的第八师、许克祥的第二十四师,只得沮丧地向后撤离。
“不能让敌军轻易后撤,必须乘胜狠狠打它一下,以进一步扩大战果。”朱德、毛泽东对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很快形成了清晰的思路。于是,带领红军指战员继续东进,直逼广昌,集中力量打击毛炳文、胡祖钰、许克祥3个师。27日清晨,天公不作美,又下起绵绵细雨。红军将士在朱德、毛泽东率领下,踏着泥泞小路快速向广昌推进。
急行军时,朱德发现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有的战士还跌倒在路旁。“战士们太疲劳了,十来天的连续作战和急行军,几乎把人都拖垮了。”朱德有点心痛地想着。是啊,有的部队为了早早赶到目的地歼灭敌人,连做饭、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尽管一路上缴获到不少大米、白面和副食品,却顾不上吃。好在沿途人民群众在路旁摆上米饭,战士们半睡半醒地边走边吃。“多么了不起的队伍啊,不愧是一支钢铁般的军队。”红军指战员连续走了近200里,27日赶到了广昌城下。
抵达广昌城后,小雨还在淅淅地下着,朱德指挥红军战士冒雨从南、西、北三面向敌军发起凌厉攻势。敌军依仗武器、地形的优势,负隅顽抗。然而,毕竟不是红军的对手。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敌军被击败,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四个战斗又告胜利结束。
广昌战斗的硝烟还在空中弥漫,红军又继续向东急进,攻击的目标是福建建宁的刘和鼎第五十六师。刘和鼎原系福建省无恶不作的土匪头子,后投靠国民党,当上了国民党军的师长。满怀连获大捷喜悦心情的红军将士,一夜急行军,于28日进逼建宁。
建宁是福建的一个小县,和江西接界。刘和鼎在县城筑有坚固工事,并依托建宁河构成的天然屏障,企图固守城池负隅顽抗。
31日,朱德、毛泽东指挥红军主力从背后袭击刘师,并命令红军一个师强渡建宁河,从前面发起攻击。在红军两面夹击下,刘和鼎慌忙渡船逃跑。夕阳西下时,建宁战斗结束,红军全歼敌军3个多团,还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至此,第二次反“围剿”降下了帷幕。
“横扫千里如卷席”。从5月16日至31日,朱德、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由西向东横扫800里,接连打了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5个大胜仗,痛快淋漓地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半个月中,红军歼敌3万多人,缴枪2万多支,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又一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