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对朱德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他由红四军军长,成为统率3万余人马的红一方面军的总司令。这一年,他领导的红军实现了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这一年,他经历了抵制立三路线、摆脱立三路线阴影的艰难岁月。
6月下旬的一天,烈日当头,热风扑面,朱德会同毛泽东正带领第一军团的将士由闽西返回赣南。朱德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已相当熟悉。自1927年8月南昌起义大军南下路过赣南以来,他已经先后数次踏上这片热土。然而,这次来赣南,朱德却别有一番苦涩的滋味。
两天前,朱德正在闽西长汀参加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中央派出的代表涂振农心急慌忙地抵达长汀。他受立三中央的委派,在联席会议上传达了中央有关进攻城市、组织城市暴动、夺取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部署,以及整编红军的决定。
不久前,由李立三主持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在6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获得通过,标志着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领导机关占据了统治地位。李立三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冒险计划,要求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暴动。《决议》还严厉批评朱德、毛泽东所坚持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方针,说什么这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命令红军去打城市?”朱德听了涂振农的传达,心里不免一怔。他心想: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3万余人都没有在南昌呆几天。后来南下去打城市,结果却遭到极大损失。如今,红军的力量并不算大,怎么能贸然去打大城市呢?他还觉得,红军远离根据地去打城市,必然会造成苏区失去防守力量。其结果很可能是城市没有打下,苏区却给丢掉,红军也会在攻打城市中蒙受重大伤亡。
涂振农在滔滔不绝地说,朱德的脑海中却闪电般地掠过片片回忆。他想起盲动主义给湘南暴动带来的惨重损失;想起湖南省委瞎指挥造成井冈山斗争的“八月失败”;想起“古田会议”前冒进东江、攻打梅县给部队造成的重大损失;想起近几个月全军团结在“古田会议”的旗帜下,英勇抗敌,蓬勃发展的可喜情景。
“如今,要红军去打城市,这条路走得通吗?我们红军的力量弱,装备又差,能打下城市吗?即使打下了,能否守得住呢?”朱德陷入深思之中,他对中央的部署流露出怀疑与不满。
中央委派的代表反复做工作,朱德、毛泽东只好表示先执行中央的指示,把部队开往赣南,然后向九江、南昌进攻。
“中央要求把红四军、红六军和红十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涂振农又传达了中央的另一个指示。中央任命朱德为第一路军总指挥,毛泽东为政治委员。
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和红十二军,是在漫天烽火中诞生的两支武装力量,主要活动在赣南闽西,军长分别是黄公略和罗炳辉。第一路军共2万余人,不久改称第一军团。
6月下旬,赣南已是盛暑季节,烈日下热浪翻滚、暑气逼人。这一天,朱德脚上穿了一双粗茅草编织的草鞋,脸上透出疑虑不悦,一双深邃明净的大眼环视着四周熟悉的草木。25日,部队抵达石城的龙冈。随后,又进驻兴国,并先后攻取永丰、新干和樟树。
虽然一路进军极为顺利,但是,朱德的心情依然如故。一方面对中央的部署有怀疑,另一方面对国内、国际的局势又不甚了解,对有些问题的发言权不多,在组织原则上也不容许违背中央的决定。因而,又不得不接受中央对时局的分析,接受中央下达的进攻城市的指示。一个月来,炎热的天气,加上对部队的胜败结局难以预料,朱德那宽宽的额头下,浓眉紧锁,平日轻松、随和、经常挂着笑容的面庞不多见了。
此时,毛泽东的心情也不好受。凭着政治上的敏锐性,他对李立三的一套冒险主义的做法有所察觉。然而,中央的指示又不能不执行。“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处理,尽量避免红军遭受重大的损失。”一路上,毛泽东和朱德一样,也在冥冥思索应采取的良策。
7月30日,朱德、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抵达南昌郊外,距城区只有三十来里,隔着赣江,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南昌城的轮廓。
这一天,朱德冒着骄阳似火的酷暑,仔细察看了部队四周的地形。随后同毛泽东等人,仔细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我们把南昌城的敌情摸清楚后,再考虑红军的军事进攻。”毛泽东和朱德的意见不谋而合。
正在这时,传来了有关敌方的情况。红一军团向南昌推进,惊动了国民党当局,忙调集各路部队向南昌集中。他们还层层加固工事,准备迎战红军、固守南昌。
“敌人已经有了准备,并且调集了兵力,构筑了坚固的工事。看来,不宜硬攻南昌。”毛泽东再次与朱德取得共识。除派罗炳辉带领红十二军的一支部队攻击赣江西岸的牛行车站外,其余原地待命。
8月1日,是南昌“八一”起义的纪念日。三年前的这一天,朱德在周恩来等领导下,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次武装起义。三年来,他出生入死,驰骋疆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树起了一块块丰碑。他像一棵顽强的松树,昂首挺立在武装斗争的最前列,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红军将士的敬仰、信赖。
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红一军团隔江向南昌城鸣枪示威,吓得敌人龟缩在工事里不敢轻举妄动。
鸣枪示威后,朱德、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撤离南昌郊外,向赣西北的安义、奉新、靖安、高安、上高和宜丰等地转移。
这样,红一军团放弃了进攻南昌的意图,在实际行动上迈出了抵制立三路线的第一步。
8月中旬,正当红一军团在赣西北一带活动时,一个重要情报传入朱德耳中:由于国民党军队以优势兵力进攻长沙,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已在8月上旬退出该城,向平江一带转入防御。追击红三军团的国民党第四十七旅旅长戴斗垣所带领的4个团,孤军突出地驻扎在浏阳文家市等地。
“好,集中力量打戴斗垣部,一则掩护红三军团转移,二则在军事上打一个大胜仗。”朱德、毛泽东召集会议,作出攻击该旅敌军的决定。
20日拂晓,红一军团全体官兵在朱德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一举消灭了戴部,歼敌3个团又1个营、1个机枪连,缴枪1000多支,戴斗垣被击毙。文家市战斗取得的巨大胜利,使朱德异常兴奋,多日来的不悦、焦虑心情顿减不少。
8月23日,浏阳永和市一片欢腾。不大的集镇,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一军团,同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这一天在永和市胜利会师。
“我们又见面了!”朱德紧紧握着彭德怀的手,仔细端详着他那饱经风霜的脸。
自去年4月初在瑞金同彭德怀短暂相处后,近一年半没见面了。今日战友重逢,朱德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一年多来,彭德怀的队伍获得迅速发展。如今,已拥有1.5万余的人马。在战火的磨练下,彭德怀那原本瘦削的身子显得硬实多了。
彭德怀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他那敬重的目光,久久留在朱德的身上。自进入军界以来,他对朱德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由于朱德比他大12岁,更主要的是,朱德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杰出的建树,令彭德怀羡慕不已。朱德成了彭德怀心目中的长者、导师,一直受到他的敬重。
红一、红三军团会师后,在联席会议上决定合编为第一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同时,还成立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毛泽东任书记,朱德、彭德怀等为委员。红一方面军辖3万多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力最强大、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一支武装力量。
红一方面军的组成,为红军集中兵力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这支部队的组建,也给朱德压下了更重的担子。从此,他要和毛泽东一起考虑怎么样把这支拥有3万余人的庞大的队伍带好,怎么样指挥它取得军事上更大的胜利,怎么样使它在中国革命中赢得更多的荣誉、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在这时,中央下达了关于第二次攻打长沙进而夺取武汉的命令。
还要去打长沙?朱德的心头又掠过一阵不快。在联席会议上讨论中央决定时,朱德直截了当地指出:红军的装备和训练都不宜打阵地战,如果执行这个指示,今后就要完全打阵地战了。顿了顿,他气愤地又说下去:要攻打敌人坚强防御的长沙、武汉,其结果将是红军全部被消灭。
朱德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赞同。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红军不宜攻打长沙、武汉。朱德刚说完,毛泽东马上站起来,表示支持。
然而,朱德、毛泽东的想法并没有被多数同志所接受。联席会议上,不少同志激动地发言,要求执行中央的指示,去打长沙、武汉。在几乎一边倒的情况下,会议决定再次攻打长沙。
组织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朱德只好放弃自己的意见,率领部队向长沙推进。
部队由东向西急行军,8月29日先后抵达长沙东南近郊。刚放下行李,未及喘息,朱德便同毛泽东等一起了解周围的地形,了解长沙城内的敌情。
当红军向长沙挺进的时候,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率领3个旅退回长沙,同留守城区的部队会合。与此同时,他还急调其他部队增援长沙。在城郊,国民党军队修建了坚固的工事,连同电网、碉堡、战壕,达八九层之多。何键还调来了飞机、军舰,决心死守长沙。
虽然同意执行中央的指示以及联席会议的决议,然而,对能不能打下长沙,朱德的心里是很清楚的。当了解到敌人的部署之后,朱德对攻打长沙的把握性更持怀疑态度。尽管如此,那几天朱德还是全身心地投入战斗,在阵地上精心指挥红军作战。
“总司令,你已经有好几天没有休息了,去睡一会儿吧。”看到朱德几天几夜没下火线,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双眼都陷进了不少,旁边的战士忍不住又来劝说。
“大家都一样,你们不是也有好几天没合一眼了。”朱德回答战士的劝说后,仍守在电话机旁,密切关注前方的动向。
其实,战士心里也很清楚,红军3万多人和强敌对峙着,稍有疏忽即会给部队带来意料不到的重大损失。身为全军总指挥的朱德,他会安心下火线去休息吗?
红一方面军向长沙敌军发起了几次冲锋,却都未能奏效。虽然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敢冲敢拼,但是在强敌及其坚固的工事面前,却未能突破敌人的防线。此时,蒋介石派出增援长沙的桂军已抵达湘潭,形势对红军越加不利。
本来对攻打长沙就没有抱很大的希望,眼下又增加了攻城的不少困难,朱德会同毛泽东决意放弃进攻长沙,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于是,他们召集紧急军事会议,说服大家主动撤围。
9月12日,在没有请示中央同意的情况下,他们两人发出撤围长沙、向株州萍乡转移待机的命令。这是在实际行动中抵制立三路线的又一重大决策。
13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株州召开会议,总结攻打长沙的经验教训,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嵋榫龆?,红一方面军撤离湖南,回师国民党军事力量较弱的江西,夺取赣西的吉安。朱德在会上发表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对会议作出正确的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红一方面军回师江西,决定攻取守敌较少且又孤立无援的吉安,此举在抵制立三路线上又跨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它却也是极为艰难的一步。因为,中央的指示是要夺取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以便造成对武汉的包围之势,以便赢得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以便形成全国的革命高潮。同时,红军高层干部中,也有不少人不赞成去攻取吉安。红一方面军内,围绕着部队的去向问题,发生了很大争论,争论的实质,仍然是要不要执行中央的冒险主义决定,是去打南昌等大城市,还是去打吉安。
面对部队不休的争论,毛泽东深感问题严重,觉得非采取果断有力措施不可,不然,部队将会军心不稳、陷入险境。
9月28日,红一方面军攻占袁州(今宜春)。第二天,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总前委会议,研究部队行动方向的问题。
中秋时节的袁州,气候宜人,凉风送爽。城郊山头上的枫叶,鲜红夺目,在秋风下沙沙作响。穿过袁州城的袁水河,清澈透明,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不停地奔涌着。
袁州城内一间民房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朱云卿、滕代远、杨岳彬、黄公略、蔡会文等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讨论部队究竟是打吉安还是打南昌、九江。
房间外面秋风瑟瑟,然而室内激烈的争论,却让人感到夏天的炎热?;嵘?,朱德发了言,认为应该按株州会议的决定,去打吉安,而不应该去硬攻南昌、九江。
“长沙不能打,南昌、九江也不能打,中央的路线要不要执行?”红三军团的一部分干部提出这样的质问。朱德发表的意见,尽管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却没能说服这些同志。他们主张按中央的指示,去打南昌、九江,不同意去打吉安。
毛泽东在会上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朱德也苦口婆心地诱导大家对打吉安以及打南昌、九江的利弊得失加以比较。经过长时间的说服,大家还是取得了一致意见,决定按株州会议计划打吉安。
“又一次使红一方面军避免可能遭受到严重损失。”朱德舒心地呼了一口长气。几天的争论,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然而,还未待朱德部署攻打吉安,中央长江局军事部负责人周以栗带着中央的指示信匆匆赶到了袁州。中央8月29日的指示信,要求红一方面军回攻长沙,执行原先的决定。
周以栗的到来,使部队内部又起波澜。9月30日,总前委再次开会,周以栗也代表长江局参加了会议。由于有了29日会议的基础,所以,这次会议比较顺利地说服了周以栗,决定部队既不打长沙,也不打南昌,而去打有取胜把握的吉安。从而使红一方面军再一次摆脱了立三路线的干扰。
29日下午6时,朱德根据袁州会议的决定,命令红一军团30日拂晓由袁州出发,准备攻取吉安,命令红三军团经新余向临江一带挺进,警戒南昌、九江方向的敌军,掩护红一军团的军事行动。
10月2日,朱德、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2万余人,迅速向吉安推进。这一天,秋阳高照,天空一片蔚蓝。伴随着阵阵秋风,红一军团像一把利剑直插吉安。当日,把不大的吉安城团团围住。
虽说朱德只是在这一年二三月间率领部队在吉安郊外活动过一次,但对吉安城的情况还是有些了解的。吉安位于赣江中游,是江西西部的中等城市,有着比较发达的工商业。朱德了解到,从1930年初起,赣西南党组织曾带领人民群众8次攻打吉安。由于没有足够的正规红军参加,因而每次都遭失败。眼下,城内守军只有4个团,防御力量不算很强。红军铁箍似地这么一围,吉安城便成了一座四处无援的孤城。
10月3日下午2时,朱德、毛泽东向红一军团下达总攻击命令,要求部队在4日拂晓总攻吉安城,限于5日拂晓前拿下。
根据总部的命令,4日拂晓,东方刚刚露出晨曦,红一军团全体将士向吉安城发起了猛烈攻击。刹那间,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把吉安敌军吓得惶恐不安。当晚即匆忙弃城沿着赣江逃遁。
吉安攻取后,朱德连夜进城,带领部队肃清残敌,还把罪大恶极的大土豪看管起来。
第二天,吉安一片沸腾。城内的工人、贫苦群众纷纷走到街头,欢迎头戴八角、身着灰布军装的红军将士。郊外的农民也兴高采烈地拥向城内,一睹英勇红军的风采。
吉安被迅速攻下,也令朱德兴奋异常。吉安是赣西南的重镇,连接着南昌、赣州。打下吉安,不仅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也使赣西南苏区连成一片。这就为红军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也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日后朱德高兴地写下了《忆攻打吉安》诗一首,表示对攻打吉安的深切纪念。
10月7日,吉安城人头攒动,红旗招展。10余万军民欢聚在中山场参加庆祝大会。当朱德大步走向主席台时,台下掌声如雷,经久不息。朱德脱下军帽,理了理衣裤,习惯地将双腿分开,双手背在身后,高声说道:“今天我们打下了庐陵府(吉安之古称),明天我们工人农民、我们工农红军要打他几十个州、县,我们还要打天下!”朱德那浑厚的川音在人群上空回荡,他那简短、有力、鼓舞人心的讲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此时此刻,朱德也十分激动,他不仅为红军顺利地攻取赣西南重镇而感到高兴,更为红军彻底摆脱立三路线的干扰而欢欣鼓舞。回想几个月来,明知打中心城市不对,但由于立三路线来自中央,在组织上不得不遵守下级服从上级的规矩。自6月下旬进入江西之后,一直在艰难地处理这个矛盾,一直在寻机说服指战员怎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待上级的决定。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妥善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使错误路线在实际行动中未予贯彻,因而部队未遭到重大损失。朱德想到这些,心情难以平静。他情不自禁地举起手臂,跟广大军民一起呼喊口号:
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分配土地,打倒土豪劣绅!
建立苏维埃,建立人民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