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下旬,对朱德来说,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日子,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月底湘南暴动失败后,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分几路奔向井冈山,4月下旬抵达井冈山脚下宁冈的砻市。这几天,由于连续作战、行军,朱德的脸色带有倦意,双眼也陷进了不少。然而,一进入井冈山地区,他判若两人,不仅精神倍增,脸上也布满兴奋、喜悦。
井冈山,是朱德向往、崇敬的地方。由于毛泽东1927年10月底把秋收起义部队带到了那里,创立了第一块根据地,使她名声大振,成了革命志士心目中的一座灯塔,也成了朱德崇拜的一面旗帜。方圆数百里,横跨江西、湖南数县的井冈山,处在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地形险要,山脉连绵,是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想场所。加上井冈山地处两省的结合部,群众基础又好,便于弱小的武装力量生存、壮大,便于革命战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冈,位于江西的西部,和湖南的酃县相接,曾被毛泽东比作为工农革命军的大本营。
踏上宁冈这片热土的朱德,立即被根据地内种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情景所吸引。“清新,纯朴,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任何一个地区所不能比拟的。”朱德戎马疆场将近20个春秋,南征北战半壁江山,此时却对井冈山情有独钟,进一步坚定走井冈山之路、举井冈山之旗的决心。
井冈山根据地这股清风,勾起了他对不久前的艰难历程的回忆。
他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江西的大余、崇义、上犹,湖南的汝城、资兴,以及广东的仁化、韶关等地,由于没有立足点,没有紧紧地和当地的群众斗争结合起来,部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疲于奔命,所以,一个多月下来,部队没有得到什么发展,也形成不了对当地统治阶级的威胁。
今年1月中旬进入湘南的宜章后,和湘南特委取得了联系,参加了湘南地区的武装暴动。应该说,湘南起义是轰轰烈烈的,也在周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短短三四十天内,起义部队相继攻克了宜章、郴州、资兴、永兴、耒阳等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斗争。上述地区不仅先后成立了红色政权,组建了农民武装,还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一时间,湘南起义的烈火在辽阔区域熊熊燃烧。
可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没有像毛泽东这样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另一方面由于湘粤两省敌人派出重兵进攻起义部队,加上湘南特委推行了不少过“左”的政策,以至于3月底湘南起义遭到失败。
“半年来的艰难历程,说明上井冈山是部队的正确选择,也说明毛泽东走的路是无可非议的。”朱德环视四周翠绿、秀丽、雄伟的群峰,从心底里涌出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
“报告师长,毛委员他们也到了砻市,马上来拜访你。”一个战士急匆匆地过来向朱德报告。
毛泽东在党的几次重要会议上先后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不少人亲切地称他“毛委员”。
“啊,毛委员他们已安全到达宁冈,这太好了!”朱德一脸兴奋,几天来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下来。
3月上旬,应湘南特委的要求,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时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主力,去湘南策应起义。他们历经艰险,餐风饮露,从井冈山一直向南到了湘粤边境。这时,朱德率部却由湘南地区向北转移。路线、方向的不同,两支部队始终未能联系上。朱德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时,得知毛泽东部还未返回。
“他们的情况如何,在湘南会不会遇上什么险情?”近日,朱德一直在惦记着毛泽东部的去向与安危。现听说他们已安全返回,朱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月28日,风和日丽,砻市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历史巨人在龙江书院会见,从此揭开了他们近半个世纪亲密合作、共创共和国辉煌篇章的序幕。
由42间房子、7个大厅组成的龙江书院,这一天人头攒动,笑声四溢,一派欢乐气氛。
当毛泽东等人走进大厅,朱德一行忙迎上去和他们紧紧握手。
“你好,毛委员!”望着高大、魁伟的毛泽东,朱德的双眸变得湿润起来。他握住毛泽东的双手,视线一直没有离开毛泽东的身躯。
前两年,毛泽东的名字就闪入朱德的脑海。他知道,毛泽东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建,是中共资历最老的党员之一。随着大革命浪潮滚滚向前,毛泽东的声誉日增,不仅被公认为湖南农民运动的领袖,而且显赫于全国的工农运动。毛泽东思维敏锐,才华横溢,是党内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
近半年来,有关毛泽东在井冈山举红旗的种种情况,更是不断传入朱德的双耳。早在1927年7月,朱德在武汉就听说毛泽东在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并主张“上山”,预料“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久,毛泽东便深入湘东赣西,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当起义部队遇到挫折时,毛泽东又果断地放弃夺取长沙的意图,把工农革命军带到统治势力薄弱、又便于开展游击战争的井冈山,在全国率先举起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在农村实行武装割据的旗帜。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湘赣边界闹了个天翻地覆、热火朝天,广大农民群众无不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土豪劣绅则个个垂头丧气、威风大灭。这一闹,也搅得四周民众人心思动、跃跃欲试。毛泽东在井冈山高举武装割据的旗帜,既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也使他本人威望倍增,为世人所注目。
“你好,玉阶兄!”毛泽东亲切地用朱德在青年时代起的字号来称呼他,眼神中充满着信任、敬重、期望。
多年来,毛泽东尽管没有和朱德接触过,更没有共事过,但是,对朱德的才能、品行,还是听说不少。他尤其敬佩朱德在患难之时,无畏地把南昌起义大军幸存的一支部队给带了出来,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支部队成了革命的火种,担当起了开展游击战争、发展革命事业的重任。由此,也在朱德的辉煌人生中书写了璀璨的一页。
朱德率部来到井冈山,毛泽东兴奋不已。他知道朱德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有着丰富的作战、带兵经验,也有很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朱德领导的部队,久经沙场,很有战斗力,也有着值得自豪的战绩。他们汇入保卫井冈山红旗的洪流,不仅是对几个月来边界斗争的肯定与支持,而且极大地壮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必将迎来井冈山斗争更加明媚的春天。所以,毛泽东率部由湘南返回宁冈砻市后,来不及抹去一路的尘灰,急急来到龙江书院,和朱德他们会面。
这是, 朱德把自己身边的几位一一向毛泽东等人作了介绍。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是一批人才?。?rdquo;在毛泽东看来,陈毅、王尔琢、胡少海、邓允庭、蔡协民、黄克诚等,一个个都是英姿焕发、气度不凡,不愧是朱德得力的助手。正是在这批杰出的左右手的协助下,朱德在南昌起义主力部队遭到失利的险恶形势下,保存了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使之成为光复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也把自己带来的助手何挺颖、宛希先、伍中豪、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等,向朱德他们一一作了介绍。
对何挺颖等人的情况,朱德事先略有所闻。他已经了解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几位军人,几个月来和毛泽东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眼下都在工农革命军第一、二团中担任要职。袁文才和王佐两人,虽说是当地人,去年10月底才和毛泽东共事,但却对毛泽东在井冈山“安家”起了不小的作用,也受到毛泽东的器重。2月中旬,他们的队伍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团。
“咦,子清同志怎么没见到?”在人群中,朱德发现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庞。
朱德所说的子清,是第一团团长张子清。他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半年多来深得毛泽东的赏识。
说起朱德和张子清相识,那还是去年冬天的事。去年10月22日,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的南麓大汾时,遭到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队伍被打散。张子清、伍中豪领导的第三营,因地形不熟向南走到了桂东、上犹一带活动。恰在此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也在崇义等地开展游击斗争。11月中旬,在上犹的营前与张子清部取得联系。
毛泽东众多的部下之中,张子清、伍中豪是朱德最早认识的两位。今天没有见到张子清,朱德自然关心地提到他。
“噢,子清在前几天的酃县战斗中负了伤,正在治疗。”伍中豪替毛泽东回答了朱德关心的问题。
“张子清是为了接应我们而负伤的,他太值得我们敬重了。”听了伍中豪的解释,朱德发自内心地感叹了一句。
朱德对张子清的出自肺腑的这一句话,不仅由于张子清在策应湘南暴动的途中光荣负伤,而且也由于他在朱德决心上井冈山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去年11月中旬在崇义营前有了一段时间的接触,使朱德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情况,以及打算上井冈山开展游击活动、建立战略基地的情况,有了了解。自此,朱德的脑海中经常涌动着井冈山的名字,不时关注着毛泽东领导的宏伟大业。他派出毛泽覃上井冈山,设法和毛泽东部接上关系。12月下旬在韶关犁铺头,他又同毛泽东派出的何长工会面,对井冈山地区的各方面情况获得了更多的了解。这时,中央两次来信,要求朱德部和毛泽东部取得联络,共同计划武装割据。上月底湘南暴动失败后,朱德下决心移兵湘赣边界,投入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斗争。
龙江书院会见之后,朱德立即扑到紧张的两部合编的工作中。
4月底的一天,朱德等参加毛泽东召集的会议,协商两军合编及有关人选的具体事宜。
这天,春日融融,和风煦煦。在龙江书院的一个厅堂里,毛泽东、朱德两部的高层决策者,围坐在一张长方桌子的四周,认真地讨论各项议题。
当议到两军合编后取什么番号时,朱德想到了北伐战争时期号称“铁军”的叶挺部。1926年7月点燃的北伐战争的烽火,唤起了全国工农群众新的觉醒。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扫除封建势力”的一片口号声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为北伐战争增添了夺目的光辉。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也因此被人刮目相看,誉为“铁军”,驰名中外。
“第四军有着光荣的战史,在全国享有崇高的声誉。我们合编后的部队取第四军的番号,可以表明我们继承优良传统,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朱德的想法,和不少人不谋而合,因此很快被大家所采纳。
在讨论第四军军长人选时,会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不少人一开始就提出由朱德出任军长,认为他资历深、威信高,军事经验丰富,又善于带兵,军长非他莫属。有人在发言中还列举了朱德近20年来军事生涯上一连串光辉的纪录,说他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系统学习了基本军事学科,接受了正规训练;说他率领部队屡建奇功,成为军界一颗耀眼新星;说他曾在云南讲武堂讲授军事技巧,在四周产生很大的影响;说他在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忠诚战士;说他统帅过数千人的队伍,经历过惊涛骇浪的战斗场面,既具有正规战争的经验,又有游击战争的切身体会。他们都一致认为,朱德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应该在新组建的第四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家推荐朱德为四军军长人选,这可急坏了朱德本人。会前,朱德也曾对军长人选作过考虑,感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岗位,应百里挑一、优中选优。他觉得,只要四军军长及军党代表的人选是称职的,四军各方面的工作就必然有起色,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也就有了重要条件。朱德对提他作为军长人选发表不同意见,认为应该推荐一个更年轻、精力更充沛、更有发展前途的人来充任。然而,他的意见没有获得与会者的支持。最后一致同意朱德出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毛泽东代党代表兼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参谋长。
第四军辖第十、十一、十二师,分别由朱德(兼)、张子清、陈毅任师长。3个师由9个团组成,共1万多人。由湘南农军改编而成的第30、33、34、35、36等5个团,不久先后返回湘南。第28、29、31和32等4个团,在湘赣边界坚持斗争。
会议结束后,朱德又同毛泽东召开了第四军党的代表大会,研究全军的党务工作。
不久,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连日来,朱德不分白天黑夜地忙个不停。除了参与第四军组建之外,他还要抽出时间熟悉四周的环境,走访附近的群众,深入各个部队了解情况,把每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尽管终日操劳,但他的心情却是异常的舒畅。来到根据地的种种感受,使他坚信上井冈山是正确的,是一生中重大、无悔的选择。他决心沿着这条路永远走下去,把自己的命运和苏维埃运动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和工农红军的奋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月4日,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在明媚的阳光下,翠绿、茂盛的山林更是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微风中,盛开的杜鹃花婀娜多姿、鲜艳夺目。
这天清晨,东方还刚刚露出晨曦,砻市就熙熙攘攘,沸声不断,为寂静山村所罕见。穿戴整齐、威武雄壮的红军指战员,列队来到龙江桥旁的一块空地上,举行两军会师暨红四军成立的庆祝大会。手持彩旗的群众,也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和全体官兵共享节日的欢乐。
临时搭成的主席台,中间高悬着横幅,两旁挂满彩旗,给人朴素、庄重的感觉。
穿着一身戎装的朱德,兴奋得早早地来到会场。这天,朱德把脸修得干干净净,腰间扎了一根皮带,双腿打了绑带,显得格外精神。
庆祝大会由陈毅主持。当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宣布大会开始时,群情激昂,欢声雷动,锣鼓声、军号声、鞭炮声此起彼落,会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面对成千上万无比喜悦的军民,坐在主席台上的朱德思潮翻腾,百感交集,往日的情景也一幕幕地重现在眼前。
还在年少气盛的年代,他目睹国家危亡、黎民涂炭,克服重重困难报考了军事学校,企望军事救国。几年的拼搏,虽在军事上屡有建树,却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没有寻找到一条救国的正确道路。
在黑暗的摸索中,中国共产党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他抱着一颗赤诚之心,把加入中共作为新的追求。朱德在赴德国之前途经上海,去见陈独秀即提出入党愿望,却遭陈独秀的拒绝。然而他未改初衷。不久即由周恩来等介绍入党,终于实现了心愿,成了一名为人类最崇高理想奋斗的战士。八一南昌起义后,他又终于作出了上井冈山的正确选择。
如今,朱德在毛泽东树起的井冈山红旗指引下,朱毛共图发展,共创革命大业,这确是他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陈毅那浑厚的川音又在会场响起:“现在我宣布,朱德为第四军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顿时,会场上响起热烈掌声,口号声震耳欲聋。掌声、口号声交迭在一起,久久回响在砻市上空。广大军民从心底对毛泽东、朱德无限信任与崇敬,对他们出任第四军最高领导职务坚决支持与拥护。
“军长这副担子不轻呀。一定不能辜负全体军民的期望,带领四军多打胜仗,为保卫井冈山的红旗而竭尽全力。”面对广大军民的信赖,朱德暗暗下定决心,要为红四军争光,要为井冈山争光,坚定不移地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同志们,今天是值得庆贺的日子……”在一片欢呼声中,朱德站起来作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回顾了两军会合的经过,强调了成立第四军的重要意义,表明了新组建的人民军队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朱德和陈毅是老乡,他的四川口音不比陈毅轻。他以节奏分明、悠扬顿挫的川音继续说:“我们要以井冈山作为根据地,不断打击敌人,不断发展革命,赢得边界斗争的更大胜利!”
朱德的讲话,在会场中激起阵阵掌声,也在广大军民的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朱德率部上井冈山,和毛泽东部合编成立红四军,揭开了井冈山斗争崭新的一页。从此,湘赣边界夺取了一次次军事斗争的胜利,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永载史册的壮剧,铸造了一座座金光闪闪、世人注目的丰碑。也由此开始,朱德的名字和井冈山的斗争风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和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兴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