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这期间,委托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和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等人先期上了井冈山,为他安排井冈山之行的具体事项。汪东兴等参观井冈山后,找到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袁林等,向他们转达了毛泽东准备重上井冈山的打算。汪东兴说:“要作好准备,主席来不来还不一定,你们准备好了就来,准备不好就不来。我现在仅告诉你们两个知道,准备工作就交给你俩去办,功过是非都是你们俩的。”
汪东兴回湖南后,管理局领导立即组织力量,按照汪东兴的意见,具体研究了这项重要接待工作的保密、安全等问题,同时又根据毛泽东的习惯在生活上也作了各种准备。
5月21日,酝酿已久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终于成行了。这天,毛泽东在汪东兴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等人陪同下,从长沙乘专列到株洲,再换上苏制吉姆牌轿车,经醴陵,过攸县,抵茶陵。为了不惊动当地人民,毛泽东一行在茶陵县委办公室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继续向江西境内进发,中午时分抵达永新县城。在县委招待所等候多时的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俊秀、副省长王卓超赶忙迎上前去,欢迎毛泽东的到来。毛泽东不顾长途乘车的疲劳,一下车就和大家打招呼,—一亲切握手,并高兴地接见了永新县委的同志。午饭后,永新县委领导问毛泽东吃得怎样?毛泽东笑着说:“这顿饭又吃到当年在永新吃过的新鲜腊肉,鸡、肉、青菜味道都不错,比当年吃得更香,而且是从从容容吃的!”
稍事休息之后,毛泽尔一行驱车赴井冈山。—路上.满山的杜鹃花开得正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摇曳,如同手持花束的人群在相迎。高入云端的盘山公路宛若一条玉带环绕在群山峻岭之间,峰回路转,直插云天。一辆辆匀速行驶的车辆像一只只矫健的山鹰,穿云拨雾在蓝天下翱翔。车队在雄伟险峻、崎天耸立的黄洋界缓缓停下,毛泽东红光满面地走出车门,身披大氅,精神焕发地来到当年红军守卫哨口时住过的营房旧址前,仔细地察看,喃喃细语。然后信步登上山顶,满怀深情地指着黄洋界四周的山峰叠嶂,用他那口纯正的湘潭话向陪同的同志说道,这就是黄洋界!当年红军就是利用黄洋界的险要地形,经过和敌人的几次较量,把敌人赶下了山。那时为了减少伤亡,保存自己,红军在这里构筑一些上事,给了敌人很大的打击。并吩咐汪东兴等前去察看有无当年工事的痕迹。当得知工事依稀可见时。毛泽东沉思良久,仿佛回到了38年前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转战于群山峻岭之间,鏖战在五大哨口之中,重新踏上了挑粮上井冈的小路,在高大的槲树下小憩,仿佛聆听到当年隆隆的炮声和红军将士拚杀时的呐喊,仿佛看到敌人溃不成军,丢盔卸甲四处逃窜的狼狈相。
毛泽东迎着阵阵山风鸟瞰群山,只见远处山峦起伏,层层梯田像一块块绿宝石镶嵌在半山腰间;近处青松参天,翠竹挺拔,郁郁葱葱;山下白云袅袅;山上松涛声声,令人心旷神怡,感到无限的快慰。在饱览黄洋界的自然风光之后,毛泽东余兴未了,邀请张平化—道来到木制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在这里合影吧!留着永恒的纪念。”
毛泽东—行安抵井冈山中心茨坪时,已是傍晚时分,干百盏灯火就像空中闪闪发亮的星星,闪烁光芒,分外耀眼,把这座山区新城点缀得灿烂辉煌。来到井冈山宾馆,毛泽东风趣地说:“这可和当年大不—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这几百里地走了半个多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井冈山,还是机械化快!”毛泽东的生活十分俭朴,仍然保持着井冈山时期的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下榻的宾馆115号房间,是普通的套房,摆设简朴,无任何装饰物。卧室里放置一张硬板床,一张旧两斗-书桌,上面架了一块木板作放书用,一把藤椅,一对沙发?;峥褪依锇谧偶父錾撤ⅲ徽潘姆叫∽?,供毛泽东就餐用。地毯旧得已经泛白了,而且是考虑到地面太潮才铺的。
毛泽东每天的菜肴也很清淡,按3元钱的伙食标准配菜,每餐仅用四碟小菜,以辣椒、青菜、豆角、苦瓜、空心菜之类的蔬菜为主,外加少量的鸡、鱼、肉等。吃饭时,毛泽东菜吃得很细,总爱把吃不完的莱挟在一个碟子里,并告诉服务员留给他下餐再吃。有一次,服务员把青菜的老叶剥下丢在一边,正巧被毛泽东看见,他忙说:“老叶子不要浪费,炒上青椒是很好吃的。”还有一次,茨坪的群众拔了一些小竹笋送给厨师,为毛泽东做了一道菜。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高兴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三十多年前在这里吃过的东西啊!”
毛泽东的穿着也很朴素,一身灰色的中山服,一双旧皮鞋,上有一个小补钉。据说,这双鞋还是毛泽东在延安时穿过的。
5月24日,雨过天晴,薄雾环绕群山,景色格外秀丽,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繁忙了多日的毛泽东,这时心情特别好,派人邀请汪东兴,刘俊秀到住处,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斗争历程,畅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经过,讲述当年生活、战斗的情景。毛泽东十分感慨地说:“井冈山是座好山,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回忆起38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总是非常激动的。为了创立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过去井冈山艰难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了。”他还深情地说:“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
毛泽东再三地嘱咐要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他说.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方向,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实践,被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中国革命如果投有这些根据地做后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国的革命胜利。革命的成功是多少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们应该利用井冈山革命的历史,多宣传井冈山的革命传统,让后来的娃娃们更多的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毛泽东依旧那样日理万机、埋头工作。早在上山之前,毛泽东就叮嘱:“不要惊动地方上的同志,不要兴师动众,只是回井冈山看看,休息休息。”话虽是这么说,但毛泽东的工作却安排的十分紧张,每天除阅读报刊,处理来信、来电,批阅文件外,还要找人谈话,会见老同志。通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忙到黎明才休息。
毛泽东平易近人,言谈幽默富有哲理,给人和蔼可亲之感。5月25日,天气晴朗,百鸟欢唱,和煦的阳光沐浴着茨坪这个山城,到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宾馆呆了数日的毛泽东,第一次外山散步。他手持竹杖,一出宾馆,便急步向附近的荒山坡走去。陪同一旁的管理局负责人孙景玉见状心急地提醒说:“主席,前面没有路!”毛泽东听罢,挥着手杖风趣地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有山就有路,我就不信前面没有路。我的拐杖就是专门探路的,什么都不怕!”说完,笑呵呵地向山坡走去。毛泽东登上山坡,兴奋之余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中的竹杖,寓意深刻地对身边陪同的人说:“这东西是个好武器,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反动派来了可以用它来自卫,打击敌人。”这根手杖是用井冈翠竹做成的,当年毛泽东、朱德就是用这种竹子做的扁担,和红军战士一道挑粮上井冈;用这种竹子编成斗笠,避风遮雨;用这种竹子削成竹钉,埋遍山野,戳得敌人鬼哭狼嚎。
毛泽东翻过山坡,在保育院门口不远的地方停下,几个在外戏耍的小朋友,一眼便认出了他,高兴地齐喊“毛主席,毛主席来了!”毛泽东微笑着频频向小朋友们招手致意。
毛泽东十分关心井冈山的建设。5月25日晌午,他踱出宾馆,来到当时尚未竣工的宾馆小礼堂旁,指着小礼堂问袁林:“这房子是作什人用的?”袁林忙回道:“这是宾馆的会议室,上山参观的同志可以在这里听情况介绍,开座谈会。”毛泽东接着问:“怎么没有搞好?”袁林解释道:“因资金不足,今年已经下马了。”毛泽东稍稍停顿了—下,说:“要搞起来嘛,不要浪费哟。”在小礼堂门前,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坐下,详细询问了井冈山的行政区划和水利建设、公路建设以及山上生产的情况。当听到南面是朱砂冲、黄坳时,便兴奋地告诉在场的同志说;“我们第一次上山就是从黄坳、荆竹山一路来的。”听罢介绍,毛泽东感慨地说:“我这次回井冈山来看看,感到井冈山的变化很大,修了公路,通了汽车,解决了上山难的问题。”现在又建有博物馆、纪念碑,还有这样好的宾馆,真不容易啊!”
5月26日上午,毛泽尔散步来到宾馆门前的公路上,看到两 旁树木成荫,高楼大厦林立,田里禾苗绿油油,山上松柏郁郁葱葱, 非常高兴地说:“几十年了,井冈山真是大变样子。”当他见到一位 农民正在坡下的溪中提水时,便缓步来到溪前,望着那清澈见底的 溪水潺潺流去,若有所思。过了许久,毛泽东才抬起头来问袁林: “这条山溪的水一年四季都有吗?山上的水是否够吃?”袁林回答说:“有,山上的水源很充足,群众也够吃。”听罢之后,毛泽东安然地点了点头。
5月27日下午,毛泽东在宾馆右侧的甬道上散步,边走边思考着问题,并不时地凝视远方巍峨的群山,下望茨坪的新貌,俯瞰小溪清清的流水,聆听百鸟的欢歌,深深地为井冈山的巨变所振奋,顿觉诗性大发?;氐阶〈?,伏案挥毫,欣然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光辉的诗篇: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十分关心井冈山人民,时刻惦记着那些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和他们的遗孤,始终不忘那些在井冈山浴血奋战过的革命先辈们。他说:“从全国来说,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人还不少。包括现在在党、政,军领导岗位上的同志,如朱德、罗荣桓(1963年病逝)、陈毅、何长工、彭德怀、谭震林、陈正人、江华、曾志、彭儒、贺子珍等。”他还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接见了在山上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土亲属.同他们进行长时间的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在会见袁文才、王佐两烈士的遗孀时,毛泽东心情特别激动。他紧握着两位老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两位老人满含热泪,深情地望着身边这位人民领袖,感激地说:“想不到您老人家还惦记着我们。”毛泽东和她俩促膝而坐,询问她俩的近况,并祝她们健康长寿。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毛泽东还多次向管理局的同志打听一些革命烈士亲属的情况,并再三地叮嘱局领导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与汪东兴商量安排接见井冈山的干部群众时,他曾反复地说过:井冈山人民在战争年代为了红军的生存,受尽了苦难,流了不少血和汗,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和他们同甘共苦过,我很乐意见一见井冈山的主人们,和他们合影留念。
5月29日,天格外的蓝,山格外的绿。时针刚指向8点半,汪东兴便急匆匆地走出宾馆,找到袁林和孙景玉,转达毛泽东想要接见井冈山人民的意愿。他门道:“你们能不能在一个小时内集合茨坪的群众?”孙景玉自信地回答:“我们能够把群众召集来。”袁林、孙景玉迅速以召开紧急会议的名义下达通知。果真不到一个小时,管理局和垦殖场的党政机关干部的队伍来了,省驻井冈山社教工作团和宁冈县的干部队伍来厂,茨坪的工人、农民、中小学师生的队伍来了……他们按照通知指定的地点,整齐地列队于宾馆门前的小坪场上和公路两旁,干余名井冈儿女翘首企足,等待那盼望已久的幸福时刻的到来。
整整38年了,多么漫长的岁月.井冈人民日思夜想,盼望毛泽东重回故地看看井冈山的变化。早在1964年,井冈山人民就致信毛泽东,真诚地希望能在井冈山上再次见到他。而今愿望即将变成现实,怎不叫井冈人民欢欣鼓舞、万分激动呢!
9点40分左右,毛泽东在汪东兴、刘俊秀等同志的陪同下,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宾馆,来到小坪场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机关干部的队伍前。他面带微笑,有节奏地合着队伍中的阵阵掌声,鼓着掌、挥着手。当毛泽东缓步走下台阶,走向整齐排列在公路两旁的群众队伍时,刹那间掌声响成一片,人们欢呼雀跃,沉浸在无比欢乐幸福的海洋之中。“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整个山城,在群山峻岭之间久久地回荡。此时的毛泽东心情异常激动,用和蔼慈祥的目光环视着这些朴实纯厚的人们,微笑地点着头,不停地招着手,慢慢步向??吭谑致房诘某刀?。毛泽东登上汽车后,拨开窗帘,仍旧向人群招手致意,怀着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随着缓缓启动的车队,离开了阔别38年的故地——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