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庐山盛夏没有往年的喧闹。
通往山顶的公路上,偶而有三三两两的轿车在飞奔着,以往的车水马龙不见了。山上行人稀少,与住年熙熙攘攘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仙人洞口门可罗雀,芦林湖畔、花径园内游人寥寥。各道路叉口、招待所门旁由表情严肃、手握钢枪的解放军战士守护着。
庐山沉浸在一片神秘的气氛中。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8月的匡庐一片清凉世界,恰似世外桃源;可它脚下的浔阳仍是热浪滚滚,好似火炉。
8月18日上午10时许,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叫,一艘客轮停靠在九江码头。毛泽东在汪东兴搀扶下走出船舱,又一次踏上了江西的土地。
一小时后,车队在美庐别墅前停下。
这是毛泽东第三次上庐山了。
毛泽东这次上庐山是来主持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为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的。
8月20日,林彪带着叶群、林立果也上了庐山。
先期上山的周恩来、康生、陈伯达、张春桥、许世友按惯例拜访了毛泽东,可是林彪却一直不露面。这有点反常。
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确定了这次全会的议程:一、讨论修改宪法问题;二、国民经济计划问题;三、战备问题。毛泽东在会上郑重提出:要把这次全会开成一个团结的、胜利的会,不要开分裂的、失败的会。
毛泽东为什么把问题提得这样严重,这样尖锐:“不要开分裂的、失败的会”?林彪一伙半年多来的种种行为,尤其是在不设国家主席问题上一再唱反调,使他不能不严肃地提出警告。
林彪“文革”初期就跃居“副统帅”,党的九大又把他接班人的地位写入党章。他的亲信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都担任了军队的要职,通过军委办事组这个特殊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军权。
随着权势的扩大,他们的野心也恶性膨胀,妄图提前“接班”。他们最初的“接班”阴谋活动是“和平过渡”,第一步是把林彪捧上国家主席的宝座。这一打算与毛泽东的主张发生了冲突。
1970年3月8日,毛泽东向中共中央提出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的意见,建议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3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赞同毛泽东的建议。中央政治局成立了宪法工作小组,成员是康生、张春桥、吴法宪、李作鹏、纪登奎。
林彪反对毛泽东的意见,坚持要设国家主席。4月11日,林彪提出国家仍应设主席,并建议由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12日,毛泽东批示:“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议不妥”。
4月下旬,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并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当孙权。但林彪仍不听告诫。5月中旬,他对吴法宪说,不设国家主席,国家没有个头,名不正,言不顺。他要参加宪法工作小组的吴法宪和李作鹏贯彻他的主张,在宪法中写上“国家主席“一章。7月间,叶群私下对吴法宪说:”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可见,林彪是自己要当国家主席;他建议毛泽东当国家主席只不过是虚晃一枪。
7月中旬,在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开会期间,毛泽东第四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说,设国家主席,那是形式不是因人设事。林彪继续和毛泽东“对着干”。8月初,叶群对吴法宪说:林彪的意见还是要坚持设国家主席,你们应在宪法工作小组提议写上这一章。
在谋求国家主席这一职位以达提前“接班”目的的过程中,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他们这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文革”中既互相勾结利用,又彼此对立,不断争夺。围绕着修改宪法问题,他们的矛盾表面化了。
当时,与设不设国家主席问题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在表述毛泽东发展了马列主义时,前面要不要加“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三个副词的问题。同主张不设国家主席一样,毛泽东主张不加这三个副词。并在有关文件中亲自删掉了这三个副词。修改宪法时,康生、张春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主张不用这三个副词。林彪集团抓住这个问题大做文章。在8月13日的宪法的工作小组会上,吴法宪与康生、张春桥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吴法宪说:“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贬低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他这是借题发挥,把“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作为一根棍子来打江青集团:因为他明知删掉这三个副词是毛泽东本人而不是康生和张春桥。在林彪、江青两个集团公开展开斗争的时刻,性喜投机而由于受到江青等压制怀恨在心的陈伯达,公开倒向林彪集团一边。他对吴法宪的发言表示赞同,并吹捧吴法宪“能坚持原则,风格很高。”会议中间,吴法宪打电话告诉了黄永胜,黄即报告林彪。林彪说:吴胖子放炮放得好。随后,叶群分别打电话给黄永胜、陈伯达,要他们准备关于天才和“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语录。他们要大干一场。
林彪一伙利令智昏,上庐山后露骨地开展活动。
8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陈伯达当着毛泽东的面提出要设国家主席。毛泽东愤慨地说:“谁要当国家主席,就可以加上。”
23日,九届二中全会正式开幕。周恩来宣布了中央常委确定的三项议程。
林彪在事前没有表示过要在开幕时讲话,这时却发动突然袭击,大肆宣扬他要设国家主席的主张。只是他这时采取迂回战术,不直接说要设国家主席,而是换了一个名词,说要把“国家元首”的地位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他在讲话中反复称颂毛泽东的功绩,并说:“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不难看出,林彪的这些话是有针对性的,矛头是对着江青集团的。这篇讲话,是一个发难的信号。叶群告诉吴法宪,要他转告李作鹏、邱会作:要在各组发言,如果你们不发言,林彪讲话就没有根据了。
23日,陈伯达拟了“国家主席”的宪法条文,又与叶群连夜选编了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称天才”的语录。在这一天晚上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吴法宪提议全会再次听林彪讲话的录音,学习、讨论林彪的讲话。这样,原定的议程就被打乱了。
24日下午,在讨论林彪讲话的分组会议上,叶群等人按照林彪讲话的主旨,抓住设国家主席和称天才两个问题,不指名,但是用大家都明白的语言,攻击张春桥,亦即攻击江青集团。陈伯达在华北组说:“有人利用毛主席的谦虚,妄图贬低毛泽东思想”,“有的反革命分子听说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欢喜的跳起来了。”叶群在中南组说:“林彪同志在很多会议上都讲了毛主席是最伟大的天才,说毛主席比马克思、列宁知道的多、懂的多。难道这些都要收回吗?坚决不收回,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吴法宪在西南组说:“也要警惕和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来贬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李作鹏在中南组说:“有人在宪法上反对提林副主席。所以党内有股风,是什么风?是反马列主义的风,是反毛主席的风,是反林副主席的风。”邱会作在西北组说:“有人说天才、创造性发展是一种讽刺,就是把矛头指向毛主席、林副主席”。他们这样肆无忌惮地进攻,是想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一是把林彪捧上国家主席的宝座,二是打击江青集团。
陈伯达等人的发言,受到了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不明真象,但又早已对张春桥等不满的人的支持?;弊榈蓖砬老确⒊?ldquo;第二号简报”。简报写道:“大家热烈拥护林副主度昨天发表的非常重要、非常好、语重心长的讲话。认为林副主席的讲话,对这次九也二是全会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听了陈伯达的发言,“知道了我们党内,竟有人妄图否认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表示了最大、最强烈的愤慨”。对于这种人,“应该揪出来示众,应该开除党籍,应该批倒批臭,应该千刀万剐,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对于在宪法中恢复国家主席一章的建议,“大家热烈鼓掌,衷心赞成这个建议。”这份煽动性很大的简报,在各组引起了强烈反响。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成员,对于有人否认毛泽东是天才和不赞成毛泽东当国家主席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要求把这种人揪出来,从而造成了一场混乱。
8月25日上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到毛泽东处诉苦、告状。因为他们不愿“代人受过”。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反击。
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全会分组会议立即停止讨论林彪讲话,收回华北组“第二号简报”,责令陈伯达检讨?;嵋橐虼思锤嬷卸稀V芏骼?、康生、许世友、江青、张春桥等频繁出入毛泽东居住的美庐。
31日,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点名批评了陈伯达。毛泽东针对“称天才”的语录说:“这个材料是陈伯达同志搞的,欺骗了不少好同志。第一,这里没有马克思的话,只找了恩格斯的一句话,而‘路易?波拿巴政变’这部书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二,找了列宁的有五条。其中第五条说,要有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领袖,这里列举了四个条件。别人且不论,就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来说,够条件的不多”。
接着话锋转到陈伯达身上:“我与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共事30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更不去说很好的配合。”“这一次,他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我这些话,无非是形容我们的天才理论家的心(是什么心我不知道,大概是良心吧,可决不是野心)的广大而已。至于无产阶级的天下是否会乱,庐山是否炸平,地球是否停止转,我看大概不会吧。上过庐山的一位古人说:‘杞人无事忧天倾’,我们不要学那位杞国人。最后关于我的话,肯定帮不了他多少忙。”又说:“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才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希望同志们同我们一道采取这种态度,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得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
全会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揭发和批判了陈伯达。在24日分组会上发表了同陈伯达类似意见的吴法宪等人,也受到了批评。表示过赞同意见的人,纷纷作检讨。当时,毛泽东对林彪本人是采取了?;さ奶龋挥兄该懒直?,还为他开脱,给他留了余地。
9月6日,九届二中全会闭幕,陈伯达从主席台上消失了。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全国计划会议和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
在闭幕会上,毛泽东对党的路线教育问题、高级干部的学习问题、党内外团结问题发表了意见。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
9月9日,秋雾蒙蒙。人们一大早就来到了牯岭街至隧道的路两旁。这是下山的必经之地。他们期待着一个激动时刻的到来。突然,牯岭饭店门口一阵骚动。随着一阵又一阵“万岁”的欢呼声,身穿银灰色大衣的毛泽东走出轿车,缓缓地向隧道走来。人们兴奋地欢呼着,毛泽东不断向人群挥手致意,最后在隧道口下车。车启动时,毛泽东深情地回望了一下欢呼的人群,看了一下远处的山峰。9月11日,一列专列驶离了南昌站。毛泽东离开了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