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综治工作,下大气力解决影响单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全室干部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树立法治理念,积极回应党员群众新期待。
树立法治理念,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梢运?,在深化平安建设的今天,平安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治安领域的平安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平安;由阶段性的平安转变为持久、常态的平安;由“管控”状态下的平安转变为“法治”状态下的平安。因此,深化平安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感情认同,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习惯。坚决纠正过去那种“严防死守”和“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的人治思维和做法,努力以法治精神凝聚深化平安建设共识,统筹协调推进包括政治、经济、治安、公共安全等各种领域的“大平安”建设,以“大平安”建设促进全室“大和谐、大稳定”。
二、坚持依法办事,努力破解平安建设新难题。
法治既是平安建设的目标,也是破解平安建设现实难题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现阶段,平安建设工作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可谓前所未有。大量躲不开、绕不过的新难题急待着我们去破解,如果还象过去那样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坚持依法办事,综合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统筹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群体的利益,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平安建设的实效。要把依法办事贯穿于深化平安建设的全过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破解平安建设工作难题。一要依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群体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诉求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依法受理、依法调解、依法裁定、依法执行、依法救助工作力度,进一步树立法治权威,坚决守住法治底线。二要依法维护干部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切实维护住房、就业、医保等民生领域的权益;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干部群众生活困难和其他问题;进一步加强困难干部群众帮扶力度,逐步增强帮扶实力,充实帮扶内容,向干部群众特别是困难干部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三要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为重点,把法治方式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在网络安全、社会管理信息平台等重点领域,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室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社会管理新模式,真正使社会管理在法律法规框架下运行,提高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法治教育,营造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平安建设的最大保障是法治。只有在全社会促成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恪守法律规则、崇尚法律权威的良好社会风尚,平安建设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各处室要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首先,加强对法治教育,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建立健全干部普法教育、年度学法考试等相关制度,促进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法用法;健全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其次,深入开展全室普法教育活动,促进人人知法守法,将普法教育引入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轨道。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干部群众在参与法治实践中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再次,要充分发挥我室在理论工作上的优势,加大社会治理、综治工作的研究和宣传力度,突出主题,大力宣传我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好做法,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对综治工作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干部群众参与综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起平安建设正能量。(省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