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极其重要。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不可能深化,发展更无从谈起。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的反复证明。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完善诚信体系为手段,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是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通过制度创新,做到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
首先,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市场经济制度的根本确立,从而为国人营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真正剥离附着在每个交易主体身上的神秘外衣,使市场规律、法律充当交易竞争的裁判员。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收缩政府权力的覆盖范围,为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提供有利的空间和养分,从而在政府与个人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桥梁,缓和二者间的紧张状态,同时也为个人营造阻挡强权侵扰的屏障,为推进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将执政党的性质、地位、职能、领导方式及其与政府、立法、司法、社会民间及公民个人的关系、相关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化、制度化,使得对执政党的约束与监督落在实处,具有可操作性。严格界定党的政策、决定与法律的界限,使其服从法律,防止其超越法律的权限,形成隐性立法。同时,在减少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注意各级、各类权力机关之间的有效制约与平衡,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传递社会正能量、完善诚信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和谐、不稳定的音符,降低民众的幸福感,阻碍了和谐小康社会的进程。假奶粉、毒大米、黑心蛋、地沟油等现象,既是社会缺乏诚信的表现,更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性因素。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发展进程中的种种不诚信、不稳定现象,需要以构建诚信体系为先锋,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用智慧和力量汇聚传递正能量,推进和谐平安社会建设。
首先、传递社会正能量,推进和谐平安社会建设,要以构建诚信体系作先锋。
道德家说,人类社会之所以能维持并发展,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代表着“真、善、美”的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由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给社会管理增加了困难和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健全诚信互助体系,完善法规制度,首当其冲,迫在眉睫。规范公权力,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起点,公平正义为准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诚信政府的示范作用带动诚信社会,传递社会正能量,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化解各种困难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其次、传递社会正能量,构建诚信体系,要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
当今社会,需要学校、社会、家庭齐心协力培育社会正能量,发挥道德的力量,通过扶贫帮困、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的道德教育,在学校课堂、社会课堂、家庭课堂都能深切感受到社会正能量,创造出讲诚信、讲道德、讲文明的和谐环境。同时,信息化时代,社会舆论的宣传走向能带动社会风气,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在宣传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要宣传讲诚信的重要性,又要宣传诚信对融洽人际关系,减少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既要宣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典型,又要曝光一些不讲诚信、破坏社会安定的典型案例,使其陷于孤立的境地,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让人们把“诚信”二字永远装在心中,使构建诚信体系的过程成为不断传递正能量的过程,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省室办公室 翁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