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历史虚无主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历史碎片化。利用个别人物、个别事件、个别语言,断章取义,妄下结论,以小细节小故事定论整个历史全貌、历史规律,以支流、旁流、邪流当主流、直流、正流,或者以抽象的人性论代替阶级论,认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如以《曾国藩家书》推断曾国藩是“道德完人”,以《蒋介石日记》推断蒋介石是“一代伟人”,以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革”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及其伟大贡献,以党已经纠正的阶段性、局部性错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和功绩,等等。
第二,矫揉造作,任意剪裁嫁接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常常通过“穿越”,脱离历史背景,以当代标准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以“假设”为条件,并将其作为前提,演绎、推断历史;或者以所谓的“科学”、“常识”解读历史任务、历史事件;或者伪造所谓的亲历人士“口述”、“独白”等,渲染、夸大事实。如认为《白毛女》喜儿不嫁给黄世仁黄老板实在是“不识时务”,如“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早已经实现现代化了,如“人体承受机枪枪口的冲击力而不倒,违背人体物理规律”、“燃烧弹下,神经元的反应难以控制”,等等。
第三,迎合时尚,以新媒体玩新花招。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博客、播客、QQ、论坛、社区、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或者利用大众心理、娱乐习惯、快餐文化、浅阅读或浏览阅读、指尖传递、消费主义、拒绝崇高、娱乐为王、接地气、近民声等,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惹人注目的通俗文字、艺术形象,或者以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反思历史、重新评价等面目,夹带私货、偷梁换柱,宣扬其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鼓动一些标题党、网络大V、公共知识分子、舆论领袖等推泼助澜,大出风头,喧嚣一时,乃至形成强大的舆论优势,或以网络暴力替代理性争鸣。如当今泛滥一时、哗众取宠的标题、关键词、短文,如对梁柱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文章标题的肆意改动和传播,等等。
第四,裹挟民意,有所虚无亦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所虚无的,是中华文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和领袖、英雄人物等,是历史已经有了结论、我们一直所肯定的正面的东西;他们所不虚无的,是西方文明、西方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中国的保守主义和投降主义及其代表人物,是历史也已经有了结论、我们一直所否定的反面的东西。简单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与主流价值、历史结论唱“反调”来“翻案”的。在此过程中,他们以各种伪装和论调,博得同情,引起共鸣,混淆视听,裹挟民意,绑架舆论,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