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村,旧称“溪南”,因位于昌江溪流之南得名。据港南《余氏宗谱》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余氏先祖余灏公任利阳镇巡宰,见溪南‘山清水秀、龙脉之悠,览牛山之岩岩,观马水之洋洋’,风景独特,别有洞天,遂于绍兴十年(1140)择此地而居”。建村至今已有880多年,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
聚族而居
溪南,名气平平,却是个聚族而居的风水宝地。四面小山,三面环水,山峦起伏,地势平坦,风景秀丽。处于昌江河钟潭湾盘龙安山麓下,黄金水道昌江河畔之南,属浮梁、景德镇至鄱江、鄱阳湖之咽喉险滩,区位优势明显。自建村后,徐、王、方、姜、胡、张、韩、钟、姚、马、程、史、周等十三种姓氏纷纷迁居溪南,与余氏和谐共处,繁衍生息。
清光绪八年(1882)后,“溪南”改称“港南”,后历经战乱、水患等诸多磨砺,众多姓氏或迁徙或湮灭,唯有王、徐、余三姓氏家族兴盛,人丁兴旺。
区划更迭
如今的港南村,位于景德镇市西南部,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605户、2300余人口,其中,王姓居多(538户),徐姓次之(40户),余姓最少(8户)。因1996年、1998年连续特大洪水侵袭,分别在亭子下和一河之隔的湖港桥黄牛山(现丽阳镇人民政府驻地)建成灾民安置新村,共迁居沿河低洼地带灾民100余户,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庄。是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镇唯一一个以自然村设村委会的村庄(设有5个村民小组),也是丽阳镇昌江河南岸的三个自然村之一。
历史上,港南村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鄱阳县凰岗区鱼山乡港南村(十二保四甲,和洪家同保)。解放后,为鄱阳县凰岗区鱼山乡(洪家农会)港南村,并先后改为鱼山区丽阳乡(洪家农会)港南村、丽阳乡港南高级社。1958年9月改为“人民公社”,先后划归波阳县(鄱阳县,1957年改称“波阳县”,2003年复称“鄱阳县”)丽阳公社、荷塘公社、鱼山公社管辖,并与关山村、洪家村合并为“前进大队”,后改称“港南大队”。1983年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鱼山乡管辖。1987年从鱼山分乡成立丽阳乡,属丽阳镇管辖。
航道兴衰
水系充沛、纵横交错,是港南村的最大特点。除依山傍水外,港南村独有四个江水相夹的肥沃沙洲——大洲、小洲、徐家洲、江家洲。这些沙州,是港南盛产适应沙性土壤农作物的聚宝盆。发源于安徽祁门的昌江河,斜穿浮梁县城、景德镇市区进入昌江区区域,唯独在丽阳镇港南段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转弯,且河道变窄,水分三路流过号称“十船过九船翻”的险滩——“老虎滩”(又称“马家堑”),在黄牛山和水牛山“两山”交合处“三水”交汇,港南村便坐落于“三水”交汇处的南岸。
1952年,为加深港南老虎滩段河道,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以100万公斤大米作为工程经费,炸毁老虎滩段礁石,加深河道0.47米。由此,自古连接徽州、饶州“两地”的黄金水道,更加顺畅、繁忙。浮梁茶叶、景德镇瓷器顺流而下,在港南村、石口村、丽阳村短暂休整补给后,通江达海,扬名万里。鄱阳、都昌、万年等地的木材、竹子、稻草等制瓷用品和生活用品逆流而上,经凰岗、港南至景德镇、浮梁,为景德镇千年制瓷业的繁荣和延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和发展希望。
河洲牧笛、塘坞樵歌、马滩客艇、龙窟渔灯、渡口朝烟、井头夜月、牛山菉竹、虎涧清泉、古刹钟音、西山伐木……,人们可从前人留下的优美文字和优雅意境中,窥见昔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美景、繁华胜景,既如梦如画般辽远绚烂,又如诗如歌般绮丽悠扬。如此悠然自得的桃源生活,依旧令今人向往不已。
进入新世纪后,港南村迎来了新机遇。2004年9月,206国道景德镇城区段西迁工程竣工通车,港南人民告别了自古以来需靠渡船过渡到丽阳的旧日子,迎来了绕道钟潭走国道、沙咀头大桥过昌江河的新生活,往来于城乡之间变得更加方便、安全。2007年,傍村而过的G35济广高速(景德镇至鹰潭段)建成通车,给港南带来了新的发展红利。政府特意加宽而建的高速公路港南大桥,为港南村民外出和港南学子往来于余家希望小学之间带来了极大便利。陆路交通的快速兴起,代价却是昔日繁荣航道的日渐没落。乘机盛行而起的挖沙、淘金,疯狂地掠夺着大自然的恩赐,徐家洲、江家洲毁灭殆尽,昌江航道变得千疮百孔、深浅不一,河床抬升,洪水肆漫,一条曾奔腾千年的黄金水道,自此不再舟影波光,成为了溪南建村、港南传承的一段历史。
港南,村落整体坐北朝南,因处在连接徽、饶“两州”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村居建筑风格深受上游徽派建筑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港南村尚保存有明清徽派古民居数十幢,村内虽未有小桥流水,但白墙黛瓦马头墙、波光鹭影共悠悠,也是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
可惜的是,多数古民居难逃年久失修、失衡倒塌的宿命。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为村民王立元所建。
王立元所在的王氏家族是港南第一大宗族。据港南《王氏宗谱》记载,王氏以唐代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王璧为先祖,谏议大夫王思聊为嫡祖,历经宋、元、明三代之后,自安徽祁门闪里镇迁浮梁勒市,再转迁至利阳溪南。
王立元民居,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属徽派建筑风格,为二层砖木穿斗抬梁式结构,二进三开间布局,内部梁架和窗户隔扇均保留有较简单的木雕装饰,麻石鼓形柱础。民居内,前、后二进厅堂均设有天井。旧时,建房多讲究风水,天井和“财禄”有关。经商之道中,讲究以聚财为本,屋造天井,使天降雨露与财气聚拢,有汇聚四方之财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故有“四水归堂”之说。
今天的港南村,物产丰饶。除种植水稻外,还盛产萝卜、花生、油菜、甘蔗、棉花、芝麻、西瓜等经济型农作物。村里依托特色种植和水乡的资源禀赋,成立了王阿婆甘蔗糖合作社,办起了甘蔗糖加工厂,搞起了赏花游、乡村游,并在黄牛山区域的村集体山林地上,建成了港南新村、丽阳派出所、丽阳粮站、景德镇国家粮食储备库和鱼丽工业园区。港南人民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乐业,生活水平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丨《江西地方志》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