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
江西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据《江西进士》记载:自隋朝至清朝,全国历科登第进士117423名(其中武科进士10739名),江西有据可查的进士11218名(其中武科进士400名)。这10余万进士高登状元金榜者有1005名(其中武科状元281名),江西占39名(其中武科状元6名)。这39位状元可谓是江西古代千万学子之杰出代表,天之骄子。在这些状元中有政治精英、学术泰斗和文化巨匠,他们在古代江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领域举足轻重,成为彪炳史册、传诵千古的人物。本文撷取其中若干“第一状元”,叙述他们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以祈读者有所领悟与启迪。
01
第一位文状元——卢肇
卢肇(818—882),字子发,唐袁州宜春县(今新余市分宜县)人。卢肇年少家境贫寒,但卓尔不群,笃志好学。曾拜见宜春令卢萼,卢夸赞其“子异日当有闻!”
卢肇作七绝“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需勤苦事樵渔。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以明心志。拜韩愈、李德裕为师,文望渐起,诗作更佳。唐会昌二年(842)乡试中举,翌年春闱殿试一举夺魁,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科举文科状元。
卢肇洁身自好,刚正不阿。虽受宰相李德裕知遇之恩,但绝不依附,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是以在官场之中,傲然孑立,全无亲党。”故中状元之后未获重用,只得充当州县地方官。后辗转四方做了17年的幕僚,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三月始任京官,先后任秘书省著作郎、仓部员外郎、集贤院学士、朝散大夫等职。在长安做了一年多京官后被外放安徽任歙州(今安徽歙县)刺史。在歙州任上,他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卓有政绩,朝廷宣赐紫金鱼袋以示褒奖。不久,“不知何事犯星官”,被罢官谪往连州。后复起用,先后任宣州、池州、吉州等地刺史,所至体察民情、施政有方,皆有治声,深受百姓爱戴。
卢肇颇有文名,其观日月之运,察盈虚之理,作《海潮赋》上奏朝廷,得懿宗皇帝嘉奖:“足称一家之言,以祛千载之惑。”传谕宣付史馆,一时名动天下。所作《湖南观双柘枝舞赋》刻画细腻,有较高的艺术史料价值。其诗直抒胸臆,清新爽朗,《题甘露寺》为著名诗人张祜激赏。著有《文标集》《庙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唐摭言》《云溪友议》等文集一百数十卷。著述中较著名者为《汉堤诗》《天河赋》《通屈赋》《海潮赋》。其道德文章为后世所推崇,人称“袁(指袁州)之文章节义,自肇始”。
宜春市袁州区城东秀江有一沙洲,因卢肇少年时于此苦读诗书而得名“卢洲”,又名“状元洲”。宜春市袁州区、新余市渝水区、分宜县皆有“卢肇读书台”遗迹。分宜县杨桥镇湖丘村有“状元桥”,建于唐中和二年(882)。
02
第一位武状元——徐衡
徐衡(1075-1156),又名衡卿,字季平,北宋饶州乐平县(今景德镇市乐平市)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考取文举进士。徐衡自幼学文习武,立志成为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材,报效国家。宋徽宗时代,政治腐败,奸臣得势,宋朝与辽国、金国交战屡败。他于是入武学堂,勤学苦练兵书战法、刀枪剑戟及骑射之术,不舍昼夜。终于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武举廷对夺得第一甲第一名,成为唐宋以来江西第一位武举状元。徐衡状元及第后被任命为右班殿直,负责皇帝警卫。旋被授予知晋宁军吴保寨、累迁江东提刑、转提点广东刑狱、提举京畿保甲、江东西路廉访使等职。宋高宗即位后任康州(今广东德庆县一带)防御使,又任提举京师防务。徐衡在廉访使任内致力赈济灾民,帮助百姓度过荒年。修复农田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颇有政绩,深得上下称誉。曾提点广东刑狱,当时有一巨盗刘隆横行广东十余年,十分猖獗,百姓谈刘色变,官府无可奈何。徐衡到任后,单枪匹马前往缉拿刘隆,终使其认罪伏法。
徐衡去世后,宋代名人李伯玉(余干人,南宋端平二年榜眼)撰《挽徐衡》:“胸次恢恢百万兵,文才武略冠群英。挽弓破筈状元锐,擒寇功封使者荣。”称颂徐衡之文韬武略。该诗收录于清代同治版《乐平县志》。
03
第一位状元宰相——文天祥
江西历史上有7位状元官至宰相,其中,文天祥是第一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立志为国建功立业。宝佑四年(1256)进京会试,对策集英殿,取《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对理宗皇帝提出善意规劝,建议严肃纲纪,整饬吏治,排除外戚和宦官干政擅权,听取公论,奖励直言。洋洋万言,一挥而就。理宗皇帝对其雄才大略十分欣赏,钦定为状元。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南宋末年,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外族入侵。文天祥抗元主张未被采纳,时而遭贬,时而起复,数度沉浮于宦海。德佑元年(1275)元军南侵,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宋廷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今江苏吴江)。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率部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翌年十二月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乃作《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表达坚贞不屈的爱国意志而成千古绝唱。元至元十六年(1279)被押解至元大都囚禁三年。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在狱中作《正气歌》以表心志。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就义。妻欧阳氏收尸时在其衣带中发现遗书 :“孔曰 ‘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留下了大量诗词和散文作品。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其文气势磅礴,笔力遒劲。著作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04
“第一才子”状元——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祖籍明朝吉州庐陵县。明代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明史》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经典之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用作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成千古绝唱。杨慎于明正德六年(1511)考取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纂《武宗实录》。明武宗好巡游,不理朝政,正德十二年(1517)微行出居庸关。杨慎呈《丁丑封事》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武宗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国事日非,民不聊生,无奈称病告假,辞官归里。嘉靖元年(1522)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而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戍所。明穆宗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问钦天监官员及众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人张口结舌,无以对答,独杨慎对曰 :“柳星也。”并举《周礼》《史记》《汉书》为证,众人皆服。杨慎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滇南30年余年的流放生涯中仍然“好学穷理,老而弥笃”。他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人称“无书不读”,不仅对经、史、志书、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亦有很深造诣。杨慎诗作2300余首,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之风较为流行之际,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树一帜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400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他还工于书法,王世贞《国朝名臣遗墨跋》称其“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赵孟頫)堂庑”。亦善画兰,王文治《杨升庵画兰长卷跋》称“杨升庵画兰卷子(长至四丈),疏密反侧,朝烟晚露,皆能毕肖其形。”
05
第一位“双第一”状元——彭汝砺
江西历史上曾有两位状元科考获得“双第一”之殊荣:一位是彭汝砺,字器资,北宋饶州鄱阳县人。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科举考试获礼部试第一名,成为省元,(宋代礼部试进士第一名称省元。礼部属尚书省,故称。)又在殿试中被宋英宗钦点为状元,他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两元(省元、状元)的人。另一位是吴伯宗,明朝抚州府金溪县新田(今抚州市东乡红光垦殖场)人。洪武三年(1370)乡试中举,名列第一,为解元。洪武四年明朝开科之始,明太祖亲制策问,吴伯宗名列一甲第一名,成为明朝的开科状元,也是江西省明朝科考第一位状元。本文重点记述彭汝砺。
彭汝砺(1041—1095)状元及第后任武安军(今湖南长沙)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熙宁初,王安石观其所著《诗义》,甚是赏识,补其为国子监直讲,改任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上任伊始,彭汝砺向宋神宗陈时政十事:一正己、二任人、三守令、四理财、五养民、六赈救、七兴事、八变法、九青苗、十盐事,多为大臣所不敢谈及。元丰初年,彭汝砺以馆阁??钡鹘髯伺泄伲紊褡谀钇渲页险?,又将其调任提点京西刑狱。元佑二年(1087)召为起居舍人,次年迁中书舍人。因办案遭权贵排斥,获罪被贬。宋哲宗亲政后任集贤殿修撰,兼兵、刑部二部侍郎,再迁吏部侍郎、尚书。因刘挚事被贬为宝文阁直学士,又降为待制。不久改任江州知州,病逝于江州。
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诚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清朝诗人王世祯《居易录》曾引彭汝砺《梅花诗》“潇湘此日堪断肠,随处幽香著莫人。”之句。著有《易义》《诗义》《诗文》凡50卷,合辑为《鄱阳集》,收入《四库全书》。
来源丨节选自《江西地方志》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