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自古有“三湖九津通赣鄱”之说,其中“三湖”即指东湖、西湖和南湖。东湖古称东太湖,后因填堤建桥,一而二,二而三,最终形成今日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的格局。
东湖位于南昌市区中心,湖面约13公顷。自唐以来,东湖即为著名风景湖。明代以后,分成东、西、南、北四湖,有桥涵相通。东湖之中有三座小岛,俗称三洲即百花洲。现有九曲桥、百花桥及海成堤(亦称“苏翁堤”)跨湖通洲,洲上有“水木清华”馆、中山亭、百花洲亭、苏圃和文物广场等名迹。
百花洲这个地名在全国虽有多处,但历史上最著名的百花洲,指的就是南昌百花洲。自唐代以来,名人学士吟诵百花洲的作品甚多。如李绅、杜牧、黄庭坚、辛弃疾、欧阳修、文天祥等古代名人,都留下过赞颂南昌百花洲的诗文。
南北朝雷次宗曾在《豫章记》文中记述:“东湖,郡城东,周回十里,与江通。”唐代观察使韦丹曾组织民工在南昌东湖中筑堤栽柳,时称韦公堤,又名万柳堤。那时的百花洲,即南昌东湖湖畔之洲,是因为洲上遍长奇花异草而得名。唐代,洲上百花争妍,东湖水光潋滟、荷花满湖,堤上万柳成行,美不胜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写过一首五绝诗:《酬圣俞百花洲》;宋人向子堙在其《蝶恋花》词中,也有“百花洲老桂盛开”之句。
到宋明代,百花洲更名扬天下。那时洲上楼阁亭台有十多处,湖光洲景美如画。宋代隐士苏云卿曾在百花东洲灌园植蔬,后人称这里为苏翁圃。著名的豫章十景,便有二景即“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在百花洲。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曾登洲游湖并赋诗一首:
茂林修竹美南洲,
相国宗侯集胜游。
大好年光与湖色,
一尊风雨杏花楼。
昔日,百花洲附近的居民多在水中植白莲,岸旁栽杨柳;四周房舍,参差错落,似水乡民居?!独喜杏渭恰分兴?ldquo;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主要指的就是这一带。宋时,百花洲内建有百花台,因“百花堤”得名,又因百花堤为曾巩(南丰先生)所建,所以亦名“南丰台”。百花台周围,鲜花烂漫,景色秀丽,曾巩曾写《百花台》诗赞美:
烟波与客同樽酒,
风月全家上采舟。
莫问台前花远近,
试看何似武陵游。
到了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在百花洲建“白雪楼”,四面环水,设小舟往来渡客。后来明末诗人王象春又居于白雪楼,并著有《齐音》《问山亭集》等。
百花洲之衰落应在清代之后。清代这里成为贡院所在地,原古建筑已遗迹渐消。清乾隆年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个大字,镌为石碑,后碑残破。1932年这里辟为湖滨公园,1946年4月被改名介石公园。1950年7月,更名为八一公园。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府种树修堤,淘浚湖泥,建造亭台及曲桥,使这里成为人民群众休憩之所。
进入“八一”公园,沿湖边信步徜徉,穿过石砌雕栏的九曲桥,便踏上了风景秀丽的百花洲。在北洲翠竹掩映之下,群芳簇拥之中,有一座“水木清华馆”,经常展出书画佳作和花卉盆景,把园林艺术和书画艺术融为一体。逶迤的柳堤,连着百花荟萃的南洲,假山之旁的冠鳌亭雄踞一角。垂柳依依的苏堤和百花桥,连接着南洲和东洲,一扇洞开的院门,把游人引进了幽静的“苏圃”。这里原是宋朝一位不愿意做官的名士苏云卿的隐居之所。
百花洲的南侧,昔日有“曲水亭”,系济南棋社,棋林高手多于此品茗博弈。该亭原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三间小房,房前房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杨依依,有木桥渡客,亭门悬挂着清代文学家郑板桥为亭撰写的一副对联:
三椽茅屋,两道小桥。
几株垂杨,一湾流水。
后来小房倾圮,亭主将其改在水中,形为木制敞厅,四面回廊环绕,花格透窗;由远处望去,翠绿丛中,犹如盛开的一朵芙蓉。仍为茶室棋社,亭门楹联曰:
历下亭中坐怀古
鹊华桥畔静观棋。
翻开南昌地方志书,不难找到关于东湖以及百花洲的文字记载。明清始成的“豫章十景”中,就有三景位于此:东湖夜月、苏圃春蔬、徐亭烟树。始为明宁王朱宸之娄妃的梳妆台、后为明朝张位之别墅的杏花楼(俗称水观音亭)就位处湖畔,而被陈蕃“虚榻以待”的徐孺子也居住于湖边,湖边不知留下多少老夫子的足迹。湖以人名人以诗名,“徐孺下陈蕃之榻”也就成了少年王勃的景仰之事;至于诗词歌赋,那就更是难以胜数了。
来源丨“南昌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