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芳(1518—1598),字景实,号惺堂,饶州鄱阳人。明代晚期较有影响的学者、诗人,以理学著称,被誉为“七饶师表”(饶州辖七县,故称)。
史桂芳一生命运多舛,2岁丧父,4岁丧母,14岁跟随叔父仲伦刻苦学习。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时年17岁的史桂芳取得童子试(明清时期取得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第一名”的佳绩。嘉靖二十年(1541),24岁的史桂芳在南康府(今九江星子)白鹿洞书院求学时,偶遇傅愚斋(傅应明,从学于岭南著名学者、教育家陈献章的得意门生邓德昌)并拜他为师。此后,在鄱阳紫极宫读书数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36岁的史桂芳高中进士榜,自此步入仕途。曾任歙县令、南京刑部郎中、延平知府、汝宁知府、两浙运使等职。
史桂芳为政以德化民,在赴任两浙运使时,当地百姓数千人相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十分注重自身学问的养成,逐渐成为文章大家。在留都(今南京市)任职7年间,特别是卸任两浙运使归乡后,他悉心教育弟子。他的知名学生有刘应麟(明神宗隆庆二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陈吾德(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隆庆三年升任工科给事中)、陈嘉训(明神宗万历十七年进士)、焦竑(万历十七年状元,著名学者)、康靖(官河北邯郸肥乡县知县)等数十人。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68岁的史桂芳应邀到饶州乐平(今景德镇乐平市)赴会。乐平县登高山慈湖先生新祠建成,知县钟化民用车马接他去主盟。他阐发象山先生陆九渊《喻义章》,并以此为钟化民次子钟名臣行冠礼。万历十七年(1589),72岁的史桂芳应邀赴白鹿洞书院会讲。万历十九年(1591),朱虞葑巡按南康府,拟聘其主讲白鹿洞书院,因避讳饶州儒生之嫌,未赴职??杉?,史桂芳受尊重程度非同一般。
《皇明史惺堂先生遗稿》书影
史桂芳著作朴实,《四库全书》评价其文章:“文章颇朴实,不做虚渺之谈。”后人则赋诗称他:“碣石风霜历几春,遗文千载见精神。芝山蠡水今犹昔,三百年来无此人。”他著有《惺堂文集》14卷,收录于《四库总目》丛书集部第127册,传于后世。他记载胡闰遗事的《英风纪异》,被收入《四库全书》;《惺堂文集》(《皇明史惺堂先生遗稿》)在《四库全书》中存有书目;明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将其作为“白沙学案”列入《明儒学案》。
生活中,史桂芳是个孝子贤孙。其祖母杨氏过世后葬在古田,他搭茅庐守墓6年。在这6年时间里,他吃的是苦槠煮粥,不修剪须发。旧时,史惺堂祠挂有一副对联,上联“庐墓六年如斯饘粥”,下联“流芳百世尚有典型”??杉?,史桂芳的孝心堪称后世典范。
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古田居住近30年的史桂芳去世,终年80岁。
今昌江区丽阳镇古田村,明清时期地属鄱阳县和风乡四十三都,原为鄱阳史氏(因居县西,又称“西门史氏”)的庄园。西门史氏在古田的繁衍与兴旺,始自史桂芳。史桂芳生有2子(书言、书褒)、6孙(稽古、采古、秩古、和古、稼古、乘古)和1曾孙(祝男)。史氏子孙后代更是人才辈出,较著名人物有史简(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举人,清初隐居读书著作)、史乘古(崇祯十三年任宁津县令)、史彪古(清顺治九年进士,入翰林院,授给事中之职)、史珥(清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考据家)等。
鄱阳史氏出自溧阳侯史氏。史桂芳曾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赴溧阳(今江苏溧阳)查考其祖宗源流,并作《祭溧阳侯祖庙》一文,后载入清道光《鄱阳县志》和丽阳古田《史氏宗谱》。史桂芳在古田《史氏家谱》上作“跋”称:“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桂芳过家考谱牒,惟清甫公以下昭穆不紊,公墓在郭外东湖,封而不坟古制也,相传自余干迁葬至此,为鄱阳始祖”。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古田《史氏续修族谱新序》记载:“吾祖自越芝迁鄱,继继续续六百有余岁矣”。史桂芳自称为清甫公九世孙。今丽阳镇古田村、山田村老屋下的史氏,多为史桂芳后裔。
至今,数百年光阴已逝,史桂芳留下的遗迹越来越少。
史惺堂先生祠石刻匾额
今丽阳镇古田村原保存有史惺堂先生祠1座。此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扩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据当地老人介绍,祠堂建筑十分壮观、气派,宽约16米,深约50米,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观厅(看戏的场所)、官厅(接待贵宾官员的场所)、供奉厅(祭典祖先的场所)三进厅。清代,祠堂曾办过经学。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祠堂办过学校。1954年被征用作粮库。后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被拆除,于旧址处新建成学校。书有“史惺堂先生祠”和“乾隆癸巳冬月,歙治后学朱苑会题”题款的石刻匾额,被重新镶嵌在学校的墙壁上,保存至今。
史惺堂先生墓额拓片(章朝光 拓)
古田村还保存有史桂芳墓。其墓旁立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史惺堂先生墓志》一块。此碑高2.6米,宽1.5米,碑文1400余字,记述了史桂芳为官、为学之事,局部字迹有剥落。碑文由耿定力(官至右佥都御史)撰文、祝世禄(万历十七年进士,书法家,儒学大家)书写,林欲厦(万历十四年进士,历任饶州知府、江西兵备副使、河南按察史、广西布政使等职)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