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循着悠悠琴声、阵阵檀板声和袅袅戏曲声,沿着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城小街前行,记者来到玉隆万寿宫,探访这里的清朝光绪年间修建并保存至今的古戏台。
玉隆万寿宫是人们纪念晋代官吏治水专家、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的宫殿,号“玉隆别境”,又称“抚州会馆”,始建于明代,是传承道教文化、商帮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戏台修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演戏的地方,下层为进入会馆的过道。
古戏台是典型的赣派建筑,通过低矮的过道步入万寿宫,绕到戏台正面则有豁然开朗之感,视线再经飞廊自然集中至戏台,令人叹为观止。
戏台顶部有一座外方内圆的八角形藻井。古代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古代五行理论认为火克木,而井中有水,能使水火相克。为压制“火魔”,古人会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使用藻井,并在井上饰以各种花纹、彩绘和雕刻,有防火的寓意。除此之外,还有聚集舞台音效的作用。戏台的两侧有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出将”,另一扇门上写着“入相”,演员由出将门登场,从入相门退场,借用“将”“相”,也有盼成大器之意。
戏台为单檐庑殿顶,正脊中间的宝顶由官帽与金银元宝图案组成,有荣华富贵、官运亨通之意。两条垂脊档头是宝瓶图案,有平安幸福之意。飞檐翘角之上遍布印纹、浮雕,凸显了传统建筑的端庄典雅,又赋予了古戏台特有的绚丽与奢华,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戏台正前方设有观众席,摆放着十余张八仙桌,二楼两侧还设有八张八仙桌,演出时可容纳两三百人观看。
2016年5月,我市启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工作,并持续至今。在修缮过程中,古戏台严格按照原工艺、原材料修缮,原汁原味地保留和彰显历史风貌。抚州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故乡,戏曲文化绚丽多彩,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目前有抚州采茶戏、宜黄戏、广昌孟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广昌塘坊木偶戏、乐安花鼓戏等省级非遗项目,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如今,旧貌换新颜的古戏台也成为传播抚州戏曲文化的重要场所,常有抚州采茶戏、《临川四梦》折子戏等在此演出。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近日,抚州采茶戏《牡丹亭·游园惊梦》在古戏台上演,向观众呈现了一场极致的视听盛宴。与唱曲声相呼应的是台下观众的热烈叫好声,71岁的市民甘奶奶是位老戏迷,早早来到现场。她说,在古戏台前和戏友一起看戏才更有味道。
青砖地面、实木八仙桌、古典灯笼和传统戏台,处处古色古香。于小楼戏台前,诵一曲唱词,齿颊留香;赏一人舞姿,盈袖兰芳,悠远厚重的文化仿佛从历史的深处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