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8月,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举行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2日-8月1日)和八届八中全会(8月2日-16日)。这两次会议是毛泽东主持的,是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耐人寻味的一页。
“跃上葱笼四百旋”
远离尘嚣的庐山,景色绚丽多姿,气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景点,常令人留连忘返。变幻莫测的庐山云雾,给本来就千姿百态的山峰不断地改变着容颜,为她涂上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
庐山闻名于世,还由于在最近的六、七十年当中,曾有不少政治事件发生在这里。物换星移,岁月消逝,而庐山依旧巍然屹立。它是历史的见证。
解放后新修的公路,依山而筑,盘旋而上,长约35公里,有大小弯道近400处。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从汉口乘船到达九江,然后乘车缓缓登上了庐山。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曾在江西生活、战斗多年,但登上庐山,这还是第一次。
庐山的如画风光深深地吸引着毛泽东的视线,不仅使他心旷神怡,而且触发了他的诗兴。上山后,他挥笔写下了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面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下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诗前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从序言和诗本身可以看出,这时的毛泽东,轻松自如,豪情满怀,心情愉快。
这种愉快的心情来自他对客观形势的估计。尽管他也知道国际上和国内都有一些不遂心的事情,实际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他认为,总的形势是好的,并且会越来越好。
自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后的半年时间里,毛泽东曾多次主持召开中央全会、政治局扩大会议、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这样高层次的决策会议,几十次地批转文件、写党内通迅、发表讲话,按照纠正“左”倾错误的精神,降低生产指标,制定具体政策,发指示,提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整顿人民公社。因此,他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正在解决,形势已经好转了。庐山会议前不久的1959年6月13日,毛泽东在一次有少数中央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说:“现在我们的情况已经好了,指标已经落实了,这方面的主观主义已经不很多了,比较接近实际了,现在来讲这个话我看是更有把握了。现在粮食开始上市了,蔬菜上市了,鸡也长大了。现在又要抓猪肉,抓副食品,抓日用工业品。”“出了乱子就抓。我们历来是这样。出了乱子,共产党一抓就好了。”这些话反映出他在庐山会议前夕对形势的估计是相当乐观的。
当然,毛泽东也不认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比如对“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平调、浮夸等缺点错误的纠正还不彻底;干部作风中的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等等也还没有解决。因而有必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克服实际工作中“左”的偏差,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健康发展。
“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
毛泽东6月离开北京后,一路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考察。6月25日,回到了家乡韶山,28日到武汉,乘船到九江,然后登庐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在向他汇报情况时曾说,“大跃进”以来,“有伟大的成绩,有丰富的经验”。毛泽东对这几句话很赞赏,说:“有丰富的经验’说很很巧妙,实际上是:有伟大的成绩,有不少的问题,前途光明。”于是“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是光明的”便成了庐山会议前对全国形势的总估计,也是当时会议的基调。
6月29日,在从武汉到九江的轮船上和7月2日在庐山,毛泽东都曾与各中央局负责人座谈,研究庐山会议准备讨论的问题。7月2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谈话确定了18个问题,印发到会同志。其中的“国际问题”是毛泽东在来庐山途中与周恩来通电话,周建议加上的。3日,毛泽东又对这一批题目作了补充修改,增加了“团结问题”,重新印发。毛泽东补充修改后的19个问题:
一、读书
二、形势。
三、今年的任务。
四、明年的任务。
五、四年的任务。
六、宣传问题。
七、综合平衡问题。工业和农业中都有。
八、群众路线问题。工业和农业中的。
九、建立和加强工业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提高工业的产品质量问题。
十、体制问题。省市区党委两级控制,反对无政府主义。
十一、协作区关系问题。
十二、公社食堂问题。
十三、学会过日子问题。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立于不败之地。
十四、三定政策。粮食定产、定购、定销,三年不变。
十五、农村初级市场的恢复问题。
十六、使生产小队成为半核算单位。
十七、农村党团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问题。
十八、团结问题。中央至县委。
十九、国际问题。
这19个问题是毛泽东经过反复思考并在领导层多次商谈后提出来的,反映出毛泽东当时最关心的是哪些问题。
参加庐山会议的成员按地区分为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东北6个组,中央机关的同志分别编入这6个组。从7月3日起,除西南组因人未到齐推迟一天开会外,各组均传达了毛泽东提出的19个问题和他与各中央局负责人座谈这些问题时的讲话,并开始讨论。
毛泽东在与各中央局负责人座谈庐山会议准备讨论的问题时,有的只是提出问题,有的只是简要地说明自己的想法,有的则作了较多的论述。
关于读书,毛泽东除了提出任务、要求和方法等等外,还说明了他提倡各级领导读书的原因。他说:我们提倡读书,是为了“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现在这些人都是热锅上的蚂蚁,学习苏联,要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教科书有缺点,但比较完整。┈┈他们的缺点我们不要去学,但在去年,把苏联一些好的经验也丢了。”
关于形势,毛泽东说:“国内形势是好是坏?大形势还好,有点坏,但还不至于坏到‘报老爷,大事不好’的程度。”“去年大跃进,大丰收,今年是大春荒。现在形势在好转,我看了4个省,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大体可以代表全国。”“去年这时很快地刮起了‘共产风’,今年不会刮,比去年好。明年‘五一’可以完全好转。”“去年形势本来很好,但是带有一些盲目性,只想好的方面,没有想到困难。现在形势又好转了,盲目性减少了,大家认识了。”
关于任务,毛泽东在讲话中尽管继续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但他还是讲了一些正确的东西,如:“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让下面超过。”“去年做了一件蠢事,就是要把好几年的指标在一年内达到。”特别是他在讲话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必须遵循农、轻、重的方针。他说:“过去是重、轻、农、交、商,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农业服务。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凭赐静辉蕹?。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思是对的。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安排好了之后,就不会造反了。”
关于综合平衡问题,毛泽东说:“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还是没有兼顾。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
关于团结问题,毛泽东说:“要统一思想,对去年的估计是:有伟大成绩,有不少问题,前途是光明的。缺点只是一、二、三个指头的问题。”
各组在讨论时,纷纷表示拥护毛泽东的讲话,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会议气氛是轻松的。初上庐山的几天,人们游兴很浓,开会之余,或成群结队到仙人洞看晚霞,或登含鄱口远眺鄱阳湖,或在山间林中散步,情绪都很悠闲;加上毛泽东的《到韶山》、《登庐山》两诗流传出来,诗风很盛,许多人咏诗联句,怡然自得,所以人们把这一段时间的会议称为“神仙会”。
然而,这“神仙”般的生活只持续了不长的时间。随着会议讨论的深入,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逐渐显露出来。各组讨论中出现了一些相当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意见,不仅是对农村公共食堂这类具体问题,而且对形势的看法也有分歧?;镜奈侍馐怯械娜讼M殉杉ㄋ倒?,把缺点说透,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而有的人则护短,不愿多接触缺点错误,认为说多了会泄了人民群众的气。在此期间,毛泽东又看了一些从各个渠道反映上来的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表示怀疑甚至否定的意见,有的还相当尖锐。鉴于会内外这些情况,毛泽东于7月10日召开了一次组长会议,再次讲了他对形势等问题的看法。
毛泽东说:对形势的看法如果不能一致,就不能团结。要党内团结首先就要把问题搞清楚。去年有四件事情:要求1959年搞3000万吨钢;基本建设搞了1900多项;粮食要求翻一番;办了人民社会。但是实际产量不高,计划偏大,项目搞多了,引起各方面不满。缺点确实有,对去年的一些缺点错误都要承认。但从全局来讲,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问题,最多是三个指头与七个指头的问题,成绩还是主要的。有人说“得不偿失”,对这些同志要讲道理,要帮助他们认识整个形势。毛泽东这次讲话的基本精神仍然是要大家冷静下来,在肯定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会议开始时,中央就决定通过一个《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并指定胡乔木、杨尚昆、陈伯达、吴冷西、田家英等5人组成起草小组。13日,毛泽东给杨尚昆写信,建议起草小组增加陆定一、谭震林、陶鲁笳、李锐、曾希圣、周小舟6人,成为11人小组。毛泽东对这个文件非常重视,要求起草小组:“今、明两天议事。十四夜印出交我及各组同志每人一份。十五日下午到我处开大区区长会议,议修改意见,修改第一次,夜付印。十六日印交所有同志阅读,会谈,修改缺点。”“你们在几天内一定要做苦工,不可开神仙会。全文不超过五千字。”
起草小组按毛泽东的要求于14日写出议定记录的草稿?;灸谌菔窃诳隙ㄗ苈废?、“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框架内,概述“大跃进”以来的工作成绩,指出工作中的偏差,并提出克服缺点错误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15日起,各组开始讨论《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草稿)。随着讨论的深入,在形势等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更加明显、尖锐。一些人认为,农村“共产风”、公共食堂、供给制等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大跃进”的许多错误提出了批评;另一些人认为,这样看待“大跃进”是泼冷水,是右倾。会议的气氛开始有些紧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历史的插曲”
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陈述自己的意见。这封信在肯定“大跃进”成绩的基础上,着重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说:“我们在建设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这种矛盾“是具有政治性的。犯错误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缺乏建设的经验;主观上是由于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中存在着浮夸、片面,不够实事求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总想一步跨进共产主义。”彭德的批评切中要害,反映了客观实际和群众的要求,基本内容是正确的。他作为政治局委员,给中央主席写信反映意思也是合理合法的。
7月16日,毛泽东将彭德怀的信加上一个题目:《彭德怀同志的意思书》,印发给与会全体同志,并在中央常委会上提出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随后,会议从讨论《议定记录》逐步转向讨论彭德怀的信。
在小组讨论中,有些人说这封信夸大了错误,低估了成绩,甚至认为实际上是否定大跃进的成绩,是针对毛泽东的。有的人表示基本同意信的内容,认为提出意见是好的,但不赞成信中有些说法。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总参谋长黄克诚、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分别在小组会上发言明确支持彭德怀信中的基本观点。张闻天还对“大跃进”以来的缺点错误从理论上作了分析,强调应该多从思想观点、方法、作风上去探讨产生错误的原因。彭德怀的信和张闻天等人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不满,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怀疑和反对“大跃进”,是向他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战书”。同时,他又把党内外,国内外对“大跃进”的不同意见,甚至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攻击、苏联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批评与彭德怀的正确意见联系起来,得出结论:党正处在内外夹攻中,右倾已成为当前的主要危险。于是决心发起“反击”。7月23日,毛泽东召开庐山会议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发表讲话,对彭德怀大张挞伐。26日,他又在批示一份材料时说:现在党内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事物,就是右倾情绪、右倾思想、右倾活动已经增长,大有猖狂进攻之势,现在是应该反右的时候了。
7月23日毛泽东讲话以后,会议气氛骤然紧张,会议的主题由纠“左”一变而为反右。矛头集中指向彭、黄、张、周,形成一边倒的局面。根据毛泽东的提议,8月2日至16日,举行了八届八中全会。大会、小会开展对彭、黄、张、周的批判斗争,并把他们定为“反党集团”,从而造成了一起大冤案,并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起来,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8月18日上午薄雾笼罩着土地,毛泽东告别庐山踏上了返京的旅途。
春去秋来,中国的历史在曲折中前进。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在自己的住所和彭德怀长谈了一次。他对彭德怀说:“真理可能在你一边,你的问题让历史作结论吧。”又说:“庐山会议是历史的插曲,已经过去了。要振作精神向前看。”
历史果然作出了结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