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一个山区较多的省份,“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全省地理情况的概括。因此,全面开发山区,加速山区经济建设,对于促进全省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7年10月,省委、省人委作出“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山区”的战略决策,决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庐山、井冈山等20多个大山区,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垦殖场。与此同时,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加强劳动第一线”的指示精神,11月中旬,省五届二次党代会决定动员和派遣5万名干部上山下乡;12月3日,省人委发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林业基地——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的指示》。
全省各级党政机关5万名干部积极响应省委、省人委的号召,奔赴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丘陵湖滩地区安营扎寨,很快创办起150个垦殖场,拉开了创建国营综合垦殖场的序幕。一首下放干部自编的《垦荒者之歌》中写道:“新社会里新事多,干部下放进山窝;锄头是笔山是纸,写满文章在山坡。英雄不怕荆棘刺,好汉哪管虎狼多,劳动能把山河改,穷山要变金银窝。”成为垦殖场初创时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此后,大批转业军人、城镇知识青年和城乡移民也踊跃加入到垦殖场建设者的行列,与上山下乡干部一起,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垦殖队伍,掀起了建立垦殖场的高潮。至1958年底,全省共创建国营综合垦殖场190个(内含1957年以前建的10个国营农场经过扩建改为垦殖?。?,1959年猛增至243个,1960年达到281个。
江西国营综合垦殖场的迅速崛起,为全国所瞩目。周恩来曾高度评价它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政策”。朱德曾先后多次到云山、大茅山、蚕桑等垦殖场视察。中央《农垦通讯》曾连续发表长篇通讯,介绍江西垦殖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供全国各地参考。
江西国营综合垦殖场的创建,是省委、省人委为迅速改变老区面貌的一个创举,也为全省后来渡过暂时困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国营综合垦殖场和它一起发展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被誉为江西农业战线上的“两块王牌”。后来,江西国营综合垦殖场逐渐发展成社会主义农业综合发展基地,农垦经济也一度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经济转型中涌现出共青城等著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