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先后在江西庐山召开过3次重要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庐山会议是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的合称?;嵋樵馐羌绦?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努力。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对“大跃进”运动以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7月16日,毛泽东批示将信印发与会者讨论。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分别在小组会上发言,明确表示支持彭德怀信中的基本观点。7月23日,毛泽东在大会讲话中对彭德怀等人的不同意见进行了批驳,认为是右倾的表现。于是,会议主题由纠“左”变为反右。紧接着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决议,认定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并对他们作出组织处理。随即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这次会议打断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二次庐山会议是指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工业、粮食、财贸及教育等问题。由于会前作了充分准备,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这次会议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起了很重要的推进作用。
第三次庐山会议是指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嵋樵ㄒ槌淌翘致坌薷南芊?、国民经济计划和战备等问题,为即将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作准备。但是,林彪、陈伯达等人为争夺权力进行的宗派活动,打乱了会议的进程。8月31日,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发表后,会议转向对陈伯达的集中揭发批判。会上,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原定议题于会议最后一天草草获得通过。这次会议标志着毛泽东领导的反对林彪集团斗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