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 月至1973年2 月,邓小平“谪居”江西,经历了他一生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三落三起”的“第二落”。
到江西后,邓小平的住所安排在南昌市郊新建县望城岗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一座两层小楼(俗称“将军楼”),劳动的地方是隔墙相望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从“将军楼”到工厂,虽然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多,却要绕行40分钟才能到达。为方便邓小平出入,工人们自发地在工厂后墙上开了一个小门,沿着荒坡和田埂修了一条直通“将军楼”的小路,后被称为“小平小道”。
从一位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到一名受到监督劳动的普通车间工人,地位的反差,环境的艰苦,并没有磨灭邓小平的信念和意志。在江西三年多时间里,沿着“小平小道”上下班的邓小平,始终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博大胸襟和乐观心态参加劳动和学习,深度忧虑和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与工人们的直接交流中,邓小平真切地了解到最基层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1972年11 月后,邓小平获准去吉安、赣州、景德镇等地部分县市调查研究。通过参观访问、实地察看,使他对当时国家工农业生产和基层人民群众生活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技术是很有用的”“没钱能干什么”“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四十年,还需要努力”,等等,这些思考经过邓小平在“小平小道”上的沉淀、升华,成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也正是这些思想萌芽,对邓小平后来领导1975年全国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多年以后,邓小平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曾说“: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经验。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的夫人卓琳在2008年12月16日给“小平小道”管理处的信中写道“: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