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所有的思想文化一样,都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因此,寻找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也必须到与之相关的政治和经济中去找。
1.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从词源上,“虚无主义”源于拉丁文,1799年唯心主义哲学家雅柯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第一次使用,后经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的描绘而流行。在历史现实中,“虚无主义”确切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运动。对此,《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裹读了。”[1]275资本的物的世界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超验”的价值世界随之崩塌。海德格尔也指出:“从其本质上来看,毋宁说,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这种基本运动表明这样一种思想深度,即,它的展开只还能引起世界灾难。虚无主义乃是被拉入现代之权力范围中的全球诸民族的世界历史性的运动。”[2]77219世纪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西方各国由高歌猛进的“资本的时代”进入危机更显的“帝国的时代”(霍布斯鲍姆语)。面对各种问题的出现,西方有些学者开始质疑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而颂扬非理性主义的作用。尼采认为,否定历史传统、否定道德原则,这些现象可以统称为虚无主义。此后,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是以资本主义的现实物质性否定以往历史上的观念上的虚妄性,进而又以帝国主义时代的?;穸ㄉ踔涟ɡ饭ㄔ谀诘淖时局饕宓囊磺?。
2.历史虚无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泛滥,集中表现在苏东剧变前后。在赫鲁晓夫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所谓的“揭开盖子”后,苏联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否定斯大林的浪潮。在此影响下,一些人开始把矛头指向列宁,指向十月革命,从而否定整个苏联的历史及其成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导下,这种思潮更加甚嚣尘上,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此后,国际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论”等,以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为典型代表,出版(发表)了大量书籍和论文,猛烈地攻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攻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乃至否定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集中反映在否定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由原来的否定资本主义转向否定社会主义。
3.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两波浪潮。一是新文化运动前后,特别是1930年代前后出现的“全盘西化”思潮,其典型代表是陈序经的“一刀断根”论和胡适的中国“百事不如人”论,认为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割断和抛弃一切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一切照搬西方的道路。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以后,其典型是一些人以反思“文革”为名逐渐掀起了持续不断的“非毛化”思潮,以1988年的电视政教片《河殇》为代表掀起的以“蓝色海洋文明”否定中华“黄土文明”的思潮,以1995年出版的小册子《告别革命》为代表的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近代史、否定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思潮,等等。在此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整个中国文明。
综而观之,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和重新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确在不断否定和扬弃旧的东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所谓的“历史”依据。二是这两波浪潮的时代背景,或者使各种思潮激荡交汇,或者使代表非公经济的各种思潮滋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生存的土壤。三是1990年代以来传入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即每个人均可以对历史进行自由“解构”、“重构”、“连接”、“解读”,给历史虚无主义以学理上的伪装。四是现代网络传媒和通讯传播手段的进步,特别是QQ、微博、微信等,改变了过去长篇大论、系统化的论著方式,使一些碎片化的、片面的叙述和论点得以流传,给历史虚无主义以泛滥的载体。五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即西方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继续以历史虚无主义为工具,并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交相呼应,以达到“分化”、“西化”、“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给历史虚无主义以持续的动力。(来源:中国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