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在以往的传统表现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表现,呈现出许多花招,不仅表现在理论界、史学界,也弥漫在文学、艺术、影视等众多领域。
第一,否定黄土文明(中华文明),颂扬蓝色文明(海洋文明)。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华民族“愚昧”、“落后”、“丑陋”、充满“奴性”、逃避现实、安于现状等等,中华文明是走向没落的“黄土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则更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已经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不能教给我们什么真正的科学和民主意识”,“是已死的东西,早该后继无人了”,是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只有乞灵于西方的“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全盘西化”,才会“充分世界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更有甚者,如《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竟然“大胆猜想”出“‘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
第二,“告别革命”,颂扬改良。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是一幕“以暴易暴”的闹剧,革命是“幼稚和疯狂”、“杀人流血”、“民族内斗”、“历史悲剧”,纯粹是“破坏”,没有任何建设意义,“辛亥革命搞糟了”,“一切政治灾难都是从五四运动来的”,甚至“救亡压倒启蒙”,使中国由长期以来的“以英美为师”的所谓的“近代文明主流”,走上了偏离这一大道的“以俄为师的歧路”,“至少虚掷了三代人的血泪精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是“游而不击”、“投机做大”,总共才“消灭了851个鬼子”;相反,改良则更为“稳健”、“温和有序”,“慢慢来”,也并非历史发展的“死胡同”,为此必须“告别革命”,以“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党派史观”。
第三,“侵略有功”,反抗有罪。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正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是“好事”,应当“大恨其晚”,再早一点,“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说“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殖民化,“如果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民族所有优秀的才能就会永远沉沦,得不到发展”,香港就很好,“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经历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等等,有人甚至声称“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相反,所有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和革命,则均“是以落后对先进,保守对进步,封建闭关自守孤立的传统对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经济变革的抗拒”,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个“笑话”,过去对“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奴役与反奴役”的斗争与审视,“最终便是对‘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做出消极的、片面的、情绪化的彻底否定”。
第四,“反思历史”,“重新评价”。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对于历史上要进行“反思”,要“思想解放”、“理论创新”、“范式转换”,对于历史人物要进行实则是“反着来”的“重新评价”,即“对于传统的反面人物,你要彰显其善良与朴实的本性,对于传统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的缺陷”。由此,几乎所有正面人物均被贬低,太平天国相当于西方中世纪的“黑暗神权政治”,而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乱臣贼子”,鲁迅“并不关心政治、革命”,毛泽东是专制暴君且“绯闻不断”,等等;而对慈禧、李鸿章、荣禄、蒋介石等反面人物均被“去阶级化”“翻案”,“慈禧是一位极力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英明太后”,李鸿章变为“耿介善良”、“忍辱负重”、“开明进步”并带有浓厚家国情怀和人文色彩的“忠臣”,蒋介石是“中国救星”、“世界救星”。有人甚至认为“爱国应该一致,方式不必求同,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由此,“汪氏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国者”。
第五,否定前30年,“非毛”“反毛”。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中国“30年没干多少好事情”,“是一步步倒退,几乎走向毁灭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错了”,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因而“只是一部荒唐史”,是极“左”的历史,社会主义是“民族旗帜下的封建主义,基本上是独裁制、集权制”、“现代式的封建主义”、“小资产阶级空想主义”、“民粹主义”,等等。与此同时,大力赞扬和鼓吹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是对“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从而把改革开放与全面建设的历史割裂和对立起来,以后30年否定和抹煞前30年。面对新形势下的民主政治改革,还有人鼓吹“宪政中国”,甚至说“宪政中国出现以前的中国是旧中国”,宪政中国才是“新中国”。在此过程中,借“反思”和“纠正”“文革”错误之名,对毛泽东大肆攻击和污蔑,有的人喊出“中国的落后与毛泽东有分不开的关系”,有人还编写了所谓《左祸》的书籍和文集,进而削弱和取消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六,否定英雄,“戏说”“戏谑”。历史虚无主义认为,许多英雄人物并非真实而系“伪造”,是政治“忽悠”的“炮灰”,且中共军史谎言实为官兵“共谋”。东北抗联是“虚构”的,狼牙山五壮士是“虚构”的,邱少云是“虚构”的……与此相适应,许多英雄人物遭到戏谑:董存瑞牺牲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雷锋有初恋女友”、“江姐是二奶”、“刘胡兰是小三”……许多红色经典被“戏说”:《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革命斗争被加入了“情感纠葛”:《沙家浜》被改编成“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阿庆嫂被塑造成“潘金莲”式的人物,郭建光被描写成胆小鬼,而胡传魁则成了民族英雄;《红色娘子军》也被改编成为青春偶像剧,吴琼花被塑造成“天使的愤怒”,且表现得“情意绵绵”……
第七,反咬一口,攻击马列。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目前需要引起重视的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是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有人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也源远流长。自19世纪末以降,一百多年来它以庸俗社会学为理论根基,穿着‘革命’的外衣,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是一种小资产阶级左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他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认识体系“把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务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它自信地宣布,从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历史上就没有好的事物,充满了剥削、压迫、不平等和阶级斗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后才会获得彻底解放。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完全解释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观,陷入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他们甚至说“从中国20世纪初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虚无党’,到20年代以‘太阳社’为代表的一批上海‘亭子间’文人,再到解放后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批判运动,最后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虚无主义思潮,这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承脉络是十分清晰的。”(来源:中国社科网)